陈清平
惠东县稔山大墩小学,广东 惠州 516347
摘要:伴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生有了更加多样的发展需求以及逐步深化的学习需求,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就其理念、方法,做出相应的变革与创新。本文基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就如何提升实际教学的有效性,助力广大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有助于实际工作的高质、高效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专业课程;综合教育;改革;策略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主体的工作重心,逐渐从简单、基础的理论知识灌输,过渡为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水平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各个教学工作者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实现其工作开展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所以,研究课程改革的具体策略以及实际意义,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探究
(一)学生主动性欠缺
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与能力,所以不去寻求自身工作的问题所在,依然固守原有的教学理念,沿用以教师单向灌注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如此一来,学生缺乏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也没有培养起全面探索、深入思考、大胆实践的能力,所以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十分扎实,但是实际应用状况不佳的情况[1]。除此之外,学生们普遍缺乏质疑精神,逐渐丧失了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意识。
(二)本本主义盛行
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借助于一些特定的工具,教材以及教案就是最为常见的两个部分。但是许多教师缺乏对其价值的正确认识,过多依靠教案的课程规划、内容设置,往往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未能充分发掘生活中同其所讲内容关联密切的要素,自然也很难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许多教师仅仅依靠一本教案,就可以完成某学期的教学工作,这不仅会削弱同学们对该学科学习的热情,甚至还会制约其学科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制约了教师自身理论知识的积淀、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水平的提升。
(三)照搬教材内容
教材本就是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辅助作用,而书本的使用也是学生知识的来源。在当前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将教案作为主要内容。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将教案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给学生听。而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其中提倡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应当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当前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所遵循的教育理念相违背,没有彻底地贯彻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不能是枯燥、无味的,然而当前语文教学现象却只是拿一本书或教案开展学习,这不应当成为当前教学现象。与此同时,这种惰性教育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难以真正地讲解好一篇课文,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只是听讲者,而不是思考者,这种环境下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二、课程改革策略及意义探究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工作开展的主体是人,其价值的实现也必须依托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所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推广与落实,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
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就要注重对其专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的同步培养,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而且也可以以积极、热情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网上评教”、“公开课”等形式,了解不同主体对于教师讲课的实际反馈,对其进行全面的收集与有效的整合。教师以此为依据,逐步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实现其教学工作开展同学生实际需求的有效契合。除此之外,学校应当加大对于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可以接触到最为先进的理念与方法,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步满足学生日趋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实现其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步提升。
(二)注重学科素养的培育工作
语文这一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作为其学科体系推进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他学科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所在。特别是作为一门人文性特征十分凸显的学科,语文学科对于学生们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要素的完善,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2]。但是,实际教学工作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情景,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导入,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实际生活中同其教学内容关联密切的要素,然后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合理的应用,从而促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深入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包括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三)注重情感教育
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重视情感教育,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并不能充分地发挥其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情感教育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防止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心理,同时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体系,通过学习语文可以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广阔胸襟,获得收获。对此,教师应当提高自身情感,并将情感教育渗透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爱迪生救妈妈》这两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对这两篇课文进行对比分析,深情并茂地朗读。从课文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以此产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提问作答的方式,给予学生答案以高度的认可和尊重。虽然学生之间的答案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不能全盘否定,应当维护学生的内心感受,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让学生之间的关系能够变得更为融洽,让学生真正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极成长。
(四)将实物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建立“实物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模式。小学语文课程应当对心理学、汉语、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行高度重视,这也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因此,就需要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基础的内容,这方式属于实物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重视文学教育。其中就包含了对国家整个发展历史过程的了解,通过语文课程学习,让学生去了解到自己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体育,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理论知识的积淀、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是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所在。相关主体应当积极推动教学改革的推进,不断完善其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更加契合广大学生实际的学习、成长以及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编.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
[2]王家全,廖绒绒.海南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