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读写结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2期   作者:杨小燕
[导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

        杨小燕
        广州市从化区河滨小学 51090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要善于从读到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笔者就从“读中得法,写中用法”、“读中想象,写中补白”、“读中习言,写中用语”以及“读中悟情,写中表情”这四个方面来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好“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聚焦读写结合    提升语文素养
        崔峦老师在第八次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发言时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好“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
        一、读中得法,写中用法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以往的阅读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内容,有时注重一下含义,但对形式仍关注不够。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不仅要从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上得“意”,还要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来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从而得“言”。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关注内容,又要关注表达形式、文章的写法,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例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能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表达方法。以下是教学中的一个小片段:
        师:同学们,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并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用“——”画出相关的语句)
        生1:我认为作者是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和“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两句话看出来。
        生2:我还从“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和“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混明湖。”这两句话看出来。
        师:同学们能迅速找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语句,真棒!那大家知道这篇课文的写作结构是什么吗?文章的结尾和开头又是什么关系呢?
        生3:这篇课文的写作结构是“总—分—总”,文章的结尾和开头是首尾呼应的关系。
        师:你真聪明! 作者为了表现出颐和园的“大”和“美”的特点,在遣词造句方面下了大功夫,请大家默读第3、4自然段,用直线把你最欣赏的一句话画起来,并进行赏析。
        (学生默读3、4自然段)
        师:下面请一些同学来跟大家分享自己画的优美语句。
        生4: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昆明湖的“平静”和“翠绿”这两个特点。
        生5: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因为我从这句话中的“慢慢地滑过”这个短语可以感受到昆明湖十分平静。
        师: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了课文的内容,还学会了关注文章的写作顺序、写作结构、修辞手法等表达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请大家运用本文所学的写作和表达的方法写一处熟悉的美景。同学们的写作兴致很高,纷纷拿起笔来写。其中一位同学当即就写下了非常精彩的文章。(如下文)
        附学生作品:
美丽的风云岭
        从化区的风云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风云岭的大门,再往前走一段路,就来到了风云岭的脚下。抬头向上看,一棵棵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几乎挡住了我的视线。天空蓝得像一块宝石,天上的云朵形态万千,变化多端,有的像老虎,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小兔……这时,一阵阵微风吹过,使人神清气爽。
        从风云岭的脚下,沿着弯弯曲曲的陡峭的山路,爬到了风云岭的半山腰。一座八角宝塔形的寺庙屹立在半山腰。站在寺庙的前面向下望,只见绿油油的树林丛中掩映着一座座尖尖的、三角形的亭台楼阁,那是给游人休息的地方。向正前面看,流溪河平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登上风云岭的山顶。然后向下一望,“哇——!”我不禁赞叹道。几乎整个从化城区的美景都尽收眼底,一条条马路好像一条条玉带环绕着风云岭,一座座高楼大厦耸立在城区中央,壮观极了!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高耸入云的文峰塔。每到夜晚,文峰塔就好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风云岭和流溪河之间,美极了。
        从风云岭下来,就是闻名遐迩的流溪河。流溪河两岸草翠花开、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清得可以看见河里的小虾、小鱼、贝壳、鹅卵石……河水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有时还会出现小鱼吐出的泡泡。鸟儿在枝头上愉快地歌唱,一缕缕金光照射下来,河面波光粼粼,犹如画一般的美丽,令我想起了一句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风云岭的美景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阅读和写作都是能力,而能力只有在自身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中才能获得。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能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写,教会学生模仿,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这样的教学既能降低写作难度,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又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提升写作能力。
        二、读中想象,写中补白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教学时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在空白处让学生进行补白想象,挖掘文章中言外的精彩,激活学生思维,加深文本语言的理解。

例如:在执教《搭石》这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为了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老人美好的心灵,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
        当老人踩到不平稳的搭石时,皱起了眉头,心里想:                                        
        当老人挑选到了合适的搭石时,满意地点点头,心里想:                                        
        当老人调整好了搭石时,脸上露出了微笑,仿佛在说:                                        
        此外,在学习《搭石》第四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理所当然”这个词语,进而体会年轻人美好心灵,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练笔:(除了遇上老人之外,年轻人还会遇上哪些需要帮助的人呢?又会怎么做的呢?)
        假如遇上小孩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                                                                     
        假如遇上孕妇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                                                            
        假如遇上残疾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                                                            
        这样的练笔设计,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填补空白。学生通过补白想象,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文本的语言辅之以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构,再表达出来。这样做能有效提高“读写结合”的效率,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双向互动。
        三、读中习言,写中用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累与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别人好的东西,一定要引导学生摘录积累下来,并运用到习作中去。
        例如,学完了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之后,我先让学生把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摘录积累下来,然后引导学生写一处熟悉的景点。许多同学都能够运用积累的句段。一位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道:“流溪河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流溪河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流溪河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一块无暇的翡翠。”另外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吕田莲麻小镇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吕田莲麻小镇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我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摘录积累优美的句段,但摘录积累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如何运用摘录的语言材料。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习得语言文字,而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养成运用摘录语言的习惯,真正落实“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读中悟情,写中表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要善于在学生情感涌动之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训练的最高境界是了无痕迹的,只有当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在情绪饱满之时,挥笔抒发心中的所思所想,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写”的训练。以“读”促“写”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设计了这样的练笔:小女孩的含笑死去让我们深思,给我们警世。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用笔写写。这时,学生情感迁移阶段达到饱和,产生了一种舒张力,必须一吐为快。
        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可怜的小女孩,当我们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撒娇时,你在街上卖火柴;当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时,你还在卖火柴;当我们在大年夜里,吃着香喷喷的鸡腿时,你仍在卖火柴……你现在终于来到我们这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与痛苦的世界里,我们会好好照顾你、帮助你。我们还会跟你一起唱歌、跳舞,你再也不会感到寒冷、饥饿、孤独和痛苦了。”
        还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悲惨的小女孩,跟你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我们可以得到父母的呵护,亲人的关爱,老师的教导……而你,什么也没有。现在我们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你来吧,让我们都献出一份爱,给你很多好吃的,给你很多好玩的,给你很多好看的书……希望你能勇敢、坚强,光明与幸福很快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语言文字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它有生命、有情感。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我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在作者情感喷发处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成长。只要我们在作者情感喷发处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就能使读写结合落到实处,让学生有感而发,写下心中所思所想。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从“迁移写法”、“补白想象”、“运用积累”、“抒写情感”等方面落实好“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从读到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文章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 曹丽娟. 让语文课更有魅力——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