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咏梅
山东省东明县第二实验小学 274500
摘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了解知识、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受小学生性格特点及心理状态影响,阅读教学需与兴趣进行有机融合,因此,对以兴趣为导向的阅读教学进行研究有利于推进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据此,文章从阅读兴趣点出发,提出三阶段式阅读教学方法,深入探究小学语文兴趣阅读的落实方案,以期为相关教职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自诗圣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该句充分阐述了阅读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小学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方法,因此,研究讨论兴趣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案,对落实新课改提出的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鲁迅的《少年闰土》为研究对象,提出“体验式阅读”、“互文阅读”、“合作阅读”的三阶段式兴趣阅读教学法,由浅入深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实现以兴趣引领学生阅读的教学目的。
1阶段一:“体验式阅读”——兴趣引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体验式阅读的主要优势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知体会文章内容。《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的课文,这篇文章出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鲁迅在文中用精炼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聪明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形象,并将两人的童年趣事展现的淋漓尽致。就文章整体而言,该文内容丰富、情节有趣,文章结构简单易于理解,可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阅读活动。层次一:初步朗读,了解少年闰土的外貌及与鲁迅的所见、所闻、所遇。通过初步朗读,学生可大致掌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形成对各事件初步想象;层次二:重点阅读,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金黄的圆月”、“紫色的圆脸”“皮毛油一般的滑”等关键词语,结合文章情景由兴趣引导探知文中描绘的场景、人物及趣事;层次三:反复阅读,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将自身体验融入到文章中,将思想与文中描绘的各个场景相联系,从而在文中描绘内容的基础上由兴趣产生联想[1]。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提出类似“文中趣事与你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等阅读主题,引导学生由兴趣产生发散式联想,并结合文中趣事的行文方式及描绘方法进行介绍。例如以文中“瓜地刺猹”、“雪地扣鸟”等事件为基础,引导学生联想自身在生活、游玩中经历的各种趣事,从而在兴趣引导下使得文章与儿童的生活相关联。
2阶段二:“互文阅读”——互联升华,紧抓学生兴趣点
基于《少年闰土》的“体验式阅读”,笔者运用互文阅读方式引入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好的故事》,在消除学生兴趣疲劳、紧抓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实现兴趣阅读的延展与升华。《好的故事》为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首散文诗,该文在景物刻画方面真实而细致,情景交融,与《少年闰土》在细节描写方面相类似,但《好的故事》则在此基础上展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赞颂之情,从而进一步升华文章的内涵与思想。在开展互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从“词的互文”、“句的互文”、“段的互文”等三个方面延伸学生兴趣,实现文章的互联升华。
第一,词的互文,将“金黄的圆月”与“消瘦的一丈红”、“紫色的圆脸”与“闪烁的目光”相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读一读”、“品一品”的方式实现词的比较联系与兴趣的引申,实现“物”的升华;第二,句的互文,通过“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与“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等句子的互文,进一步感受作者表达方式的差异,理解细节差异,由兴趣引申实现“景”的升华;第三,段的互文,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少年闰土》的第六自然段与《好的故事》的第七自然段进行互文阅读,并分别从段的内容、形式及语言方面设立问题进行兴趣引申与内容比较,进而实现“意”的升华。例如:提出“两自然段的内容区别”、“两段的写法有何不同”以及“两段在语言塑造及运用方面有何差异”等问题[2]。
3阶段三:“合作阅读”——集中讨论,深入发掘兴趣点
在前文两阶段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应用合作阅读通过全班学生或小组学生合作的方式实现阅读兴趣的集中与衍生。在《少年闰土》中,鲁迅用“瓜地刺猹”与“雪地扣鸟”两件趣事为主体,讲述了它与少年闰土的童年往事,据此,教师可以童年往事为主题要求学生以《少年闰土》为基础展开合作阅读,并通过“分段合作”、“故事讲述”与“集中讨论”等三个层次深入发掘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分段合作,教师可要求小组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拆分,依据学生数量对文章进行拆分阅读,从而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以联系自身实际生活;第二,内容讲述,由负责不同段阅读的学生对各自阅读内容进行描述、联想,并联系自身经历故事进行扩展讲解,进一步丰富文章的留白处;第三,集中讨论,在前两步的基础上,邀请小组成员就少年闰土文章与组员的生活趣事展开讨论,深入挖掘文章及学生生活中的经历趣事,从而实现阅读兴趣的进一步扩散与引申。例如:在分段阅读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瓜地刺猹”、“雪地扣鸟”、“正月祭祀”等事件联想儿时过年、伙伴玩耍等趣事,并在此过程中总结提炼语言;在内容讲述中,教师可要求学生针对儿时过年中的放鞭炮、伙伴玩耍中的捉迷藏等细节部分进行讲解;在集中讨论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儿时过年放鞭炮与伙伴玩耍捉迷藏与文中鲁迅讲述的两件趣事对比进行分析讨论,从而进一步发掘童年趣事中的共通点与兴趣点[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的方法千差万别,其重点在于阅读兴趣,浓厚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小学生的兴趣核心,围绕兴趣研究阅读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小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兴趣,促使其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究教材内容,将自身思想与实际生活融入到教材中,进而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在本文中,笔者阐述了在三个阶段运用三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实现串联式阅读的教学方案,该方案以兴趣阅读为核心,通过体验式阅读中的“初步朗读”、“重点阅读”与“反复阅读”实现以小学生为核心的兴趣引导式阅读,从而初步构建基于文章内容的兴趣思想;通过互文阅读中的“词的互文”、“句的互文”、“段的互文”开展以文章为核心的互联式阅读,从而实现“物”、“景”、“意”的升华;通过合作阅读中的“分段合作”、“内容讲述”、“集中讨论”开展以生活为核心的拓展式阅读,从而实现文章与生活的密切关联。
参考文献:
[1]张茜.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经典阅读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0(11):23.
[2]陈小梅.探讨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架设阅读与写作桥梁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0(86):25-26.
[3]吴会玲.兴趣引领,快乐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写算,2020(2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