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志成
云南省泸西县泸源普通高级中学
摘要: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都注重提升学生的书面成绩,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物理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物理水平,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对此,本文就高中物理的教学来说,探究情境创设方法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情境创设;教学方法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认知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物理的知识错综复杂,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一大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死记硬背,教师应努力营造出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阅读教材内容,自主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平时的生活中出发对物理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在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书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物理的不断发展中,几乎每一次新的物理知识发现的过程中,都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研究的,有了问题的建立,就会有人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进行研究。物理课堂教学也应该是教师不断地用问题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加强,教师能够巧妙地在适合的时间提出问题,用这种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1】
问题的情境创建多种多样,适当运用可明显增加教学效率。比如,在“行星的运动”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向学生全方面的展示物理知识,让学生对课堂有新的印象,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应该利用问题情境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行星总是围绕着恒星运动?行星难道不会飞走吗?”学生在知道行星运动时,在联想这个问题的创建,就会积极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行星的运动为什么总是围绕恒星运动,学生积极的思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在这个问题上进行学习,还能为后期的万有引力定律学习时奠定良好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学习方式,能主动地进行思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融入进课堂的教学当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实验情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只进行知识的教学,难免会让学生出现厌烦的心理情绪,学习物理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理论积累,它需要运用理论知识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教师通过物理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将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加深,向学生展示具体的理论知识使用过程,让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多个方面巩固学生理论知识。【2】
比如,教师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教师通过进行这一实验来进一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本质。教师可以在墙上挂一个绳子,绳子一端绑上一个球,教师将球自由放下进行摇摆运动,学生可以看见球在丢下时和运动到最高点时的位置同样高,这一方面就显示出了球在运动时的机械能没有消失而是进行了相互转换,由刚开始的重力势能转换成动能,在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又由动能转换为重力势能,通过这一实验让同学们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加深了理解。实验清净的创设是生动直观地,它能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创设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物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都离不开生活,它们的发现都是源自于生活与实际之中。物理故事它包括物理学史料,还包括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依靠物理知识来建立的新发明。有目的的设置故事情境,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来源,这样可以激发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向学生讲解科学家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能够主动去探索大自然,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科学素养。
比如,在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下牛顿与苹果之间的故事。牛顿被苹果砸中后他首先不是想到的疼,而是想到了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而不是飞走呢。经过这件事情牛顿就开始思考探索,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又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地球并不是天圆地方,地球也不是世界中央,推翻了这一理论,创建了地球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地球是球状的。这些故事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中,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学业繁忙的高中也不例外。在高中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最容易受到挫折的地方,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所创建出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对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情境创建对高中物理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创建,帮助学生学习高中物理。
参考文献
[1] 胡吉仁.高中物理教学中情景的创设探究[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62-62.
[2] 马莉娜.高中物理问题情境创设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