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2期   作者:姜霄娜
[导读]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调整

        姜霄娜
        温州市龙湾区永中第二小学 浙江温州  325024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数学对于学习其他与科学相关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此外,由于数学在许多领域的不同适用性,学生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中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教师应该明确以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推理能力,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计算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发现能力,使他们具有创造性,使他们能够学习其他科学或普通科学,为他们升学做准备。在他们中发展科学的方法,在逻辑的基础上理解生活的现实,使他们能在某一特定活动或现象中找出相似的模式,以便归纳其结果。让他们为生活中所有数学适用的领域做好准备。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情境教学法
        引言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教育教学中一种非常常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它是以问题为基础,引入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的丰富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创设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情境,并以此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更好实现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解决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1对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学活动的再思考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和兴趣所在,没有活动也就限制了小学生的发展。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基本途径是自己的活动,活动是智力最直接的源泉。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数学认知的建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有数学的发现,而且还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及必备品格等。为此,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数学活动更加强调实现学生主动、自觉、相对独立的建构性学习行为的真实发生,以期学生形成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情境时,应具备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
        2.1应用思维导图教学,解决数学教学当中的困难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之一是应用思维导图教学,解决数学教学当中的困难问题。学生如果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够使小学数学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只是单纯的对课本知识点进行解读,缺乏趣味性。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探索知识点,从而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能够认真参与到老师的讲课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钻研,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点。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认识钟表的方法技巧,学生识别不同的指针代表的单位,从而可以准确地进行钟表认识。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钟表指针的走动过程,从而可以更直接地认识到钟表表达的时间,还应该鼓励学生互相监督,使钟表的认识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活跃,学生能够有主动探索的精神,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来,正好地掌握数学课堂知识。
        2.2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之二是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从学习效果的角度来看,体验式学习方法之所以能够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提供帮助,主要还是由于学生可以全面参与学习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绪、情感等各方面的学习体验。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的各项能力尚未完全发展起来,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个人学习体验往往比较有限,因此其学习效果也同样会受到很大限制。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还需在课上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鼓励其围绕某一问题展开密切交流、探讨,并借此来分享彼此的学习体验与思想结果,进而实现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例如,在学习“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准备电子秤(多个)及鸡蛋、苹果、石头、大米等作为道具,并在课上先为学生讲解电子秤的使用方法,待学生学会如何称量物体重量后,再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鸡蛋、苹果等物品进行称量与记录,由小组成员分别负责称量物品、观察电子秤显示数值、记录数据等工作,最后在称量完所有物品后展开小组内部讨论。这样一来,由于学生在活动中的分工不同,因此其学习探究体验也会有所不同,而通过对不同学习体验的交流,其对于千克、克等重量单位的认知自然就会变得更为深刻。
        2.3创设课后巩固复习问题情境,更好完善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之三是创设课后巩固复习问题情境,更好完善课堂教学。为更好巩固复习课堂教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还应该重视课后的巩固复习,根据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内容,引入丰富的图文与视频资源,运用电子课件与微课视频创设生动的情境,以及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借此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复习问题,以此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完善数学课堂教学。
        2.4生活情境导入知识内涵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之四是生活情境导入知识内涵。数学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即使是在小学阶段也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通过生活化教学,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背后的内涵,让他们明白数学知识本身就来自于人们在生活中的发现,最后也要应用到生活中去。这对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长期保持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索欲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达成这种效果,教师应认真备课,将课本的内容与生活的现实联系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自行发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有关圆形的知识时,学生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会有半径和直径等概念?为什么要发明圆的周长和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些知识有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点,这些困惑就难以打消,成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学生很难主动运用相关知识去进行生活探索。此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冬天的时候打雪仗,雪球落地后会散开,形成一个圆形,在这个圆形范围内的同学身上都会被溅到。怎样判断这种情况下雪球的“打击范围”呢?这其实就能转化为一个圆形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原来了解了圆形的知识对自己平时游戏玩耍也是有帮助的,数学知识处处体现着生活的智慧。这就是数学知识的内涵,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而服务。
        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更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小学数学的知识内容,引入丰富的图文与音视频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根据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共同探究,进而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罗明.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J].学周刊,2018:33-34.
        [2]李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J].基础教育研究,2018:43-44.
        [3]张国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青春岁月,2019(017):312.
        [4]徐厚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8(003):7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