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荣
山东省东明县第二实验小学 274500
摘要:计算机时代已经到来,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在小学教育阶段,为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供更多的引导是每个数学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原因,其不能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计算能力,因此,教师要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简便计算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策略
引言:小学生具备独立计算的能力十分重要,但是在当前的教育阶段,其越来越被忽视,计算教学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由于受其思维、感知和不良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较多的计算错误。数学胶水要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口算与估算教学能力,对笔算的算理教学也要有充分的重视,提倡对多样化的算法的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其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延用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小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得以有效体现。并且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不能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意愿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学生不能在其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其不能投入更多的专注力,对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没有形成深刻的学习印象,其学习效率不能有效提高。基于此种情况,小学生不能更好的体验计算的过程,其对计算相关知识不能进行有效吸收。在课后阶段,教师只是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布置作业,忽视了对新知识内容的巩固,学生不能对相关内容保持长久记忆,不利于其计算能力的形成。因此,小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体会简便计算的优越性。另外,由于教师对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没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的意识,从而制约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堂简便计算教学的策略
(一)让学生更愿意体验计算过程
简便计算是运用一定的运算定律与数字的基本性质,使计算变得较为简便,让一个复杂的式子变得更容易计算。小学生的学习一般是在其学习兴趣的驱动下进行的,因此,提高其学习兴趣十分重要[1]。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定理和抽象概念,不能引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提高其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让数学课堂更加有趣味性,从而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相关知识的讲解。要用合适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对计算活动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并在强烈的学习动力的促动下展开学习。要用有吸引力的内容及时吸引注意力,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相关内容,调动全体同学的参与度。以“加法结合律”的简便运算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其“简便”体验为主,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先利用电子课件展示计算问题“跳跳做蛙跳锻炼身体,第一天做了22个,第二天做了39个,第三天做了58个,他三天一共做了多少个?”再依次展示“22+39+58=61+58=119”与“(22+58)+39=80+39=119”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哪一个计算方法更简单、更容易得出正确结果。通过观察和体验,学生发现后式计算更简便,也就能够提高学习和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巩固运算技能
计算本身作为一种运算技能,要进行更多的训练才能真正掌握[2]。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意识,即能让小学生在学习了新的计算技能的基础上带领其不断巩固这项计算技能,通过大量的计算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技能。在不断地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才能在简便计算过程中加强思考,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从而提高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以“乘法结合律”的简便运算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在基础理论“”讲解完毕后,向学生布置习题训练任务,让他们练习乘法结合律的基本计算。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等算式,鼓励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思维进行计算。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断通过自主思考分析“如何将乘数进行结合”、如何以更简单的方法算出正确答案,他们的思维在思考中不断深化,运算技能也能更加成熟。
(三)体会简便计算的优越性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用于生活[3]。生活又能促使数学进行不断的发展。教师带领学生真正接触生活中的数学,可以使其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并能带着更多的热情去投入学习和生活。在具体的教学引导中,教师要能用合适的方法让小学生对所学习的简便计算知识加以应用,加强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能体会到简便计算的优越性。以“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运算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选择“布置应用题解题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运用简便方法解答应用类题目,以巩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同时加深他们对简便计算优越性的认知。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题目“小林家的果园今年收了310千克梨,收的苹果是梨的19倍。收了多少千克苹果?”,要求学生用“乘法分配律”方法进行计算、解答。在分析题干后,学生就可以尝试列出算式:“”,并在发现该算式计算难度较大时,将乘数“19”拆分为“10+9”.此时,算式转化为“”,学生便可以结合“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最终以较简单的计算方式得出正确答案。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可以感受到简便运算的优越之处,并在日后更深入地学习、主动地运用。
(四)帮助养成良好的简便计算习惯
计算意识是经过一定的培养形成的,并不能一蹴而就[4]。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让简单的数学技能训练向意识的转化训练上,简便计算并非单纯地对相关内容进行计算,完成一定的计算任务,也不是单纯地完成相关部分的内容教学,其需要在具体的应用题的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简洁性加以培养,帮助学生找到最优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际的空间和图形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简洁思考的思维习惯。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四则运算》一课时,教师要先将运算相关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将具体的运算规则加以讲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在只有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时,从左到右按照顺序进行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是当中,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是有乘法和除法,都要进行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随后,结合简便运算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尝试设计更加复杂、灵活的应用类题目,向学生传递运用简便计算方法解答题目的思想,鼓励他们多元运用简便运算方法进行解题。例如,设计题目:“东方小学三年级有学生104人,四年级学生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的人数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28人,五年级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在仔细审题后列出算式——并运用简便计算方法解答。此时,通过将转化为即的简便方式进行计算,学生的简便计算思维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形成“在看到可能可以通过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的算式时先思考其具体简便运算方式”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简便计算是整个数的运算内容中的重要部分,但是其中还富含一定的数学教学内涵。在具体的计算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要让其学会数学意识和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让小学生不再为题目的具体要求而简便,使其能在面对问题时能习惯性用最简洁的思考方式思考答案,从而将其带入具体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对其进行有目的性的引导,帮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习惯,从而提高其计算效率,提升其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旦吉.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163.
?
[2]李海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应“量体裁衣”[J].教学与管理,2018,20:38-39.
?
[3]何林亮.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的“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150.
?
[4]楼逍遥.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评价方式[J].华夏教师,2019,08:70.
?
[5]贺龙金.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问题解析与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7:127-128.
?
[6]项花兰.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9,813:6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