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建英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 642450
摘要:随着小学生的思想意识逐步深化、思考范围逐步扩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意识”为背景,帮助小学生充分认知数学学科的“问题”,进而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考意识,深入开展实践训练活动,有效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全面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对小学数学问题意识背景下,如何增强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成效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有效策略。
关键词:“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引言: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随之增长。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全面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要充分运用“问题意识”培养方法,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认知,进而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科思考能力。在多元化、多样性的教学环境中,只有学生自身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深度探究数学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新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案
针对当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创新教学过程,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学学科意识,增强数学知识认知;通过设计教学方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数学知识探究兴趣,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敏感度。根据小学生认知意识匮乏、学习经验不足等特点,教师注重多方面结合、多层次推敲,设计出详细的教学方案,进而有效优化数学教学过程,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培养小学生的“比较意识”时,教师要运用问题意识方法,激发小学生的比较兴趣,提高数学比较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比较,如:身高、体重、成绩等等,促使小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数学比较意识,促进数学问题意识的启蒙。在比较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小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和技巧,进而建立数学问题解决思维,提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培养数学习惯,增强学科认知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别是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更是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习惯,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明确的思维意识,建立多样的思维空间,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让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学科认知,培养数学学习意识。
例如:在进行“图形认识”教学时,教师要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引发小学生的数学思考,促使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更灵活、更多样,进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比如:在学习认识圆形、菱形、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五角星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搜集和查找,进而促进小学生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效,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进而提升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度,增强学生的数学学科综合认知能力。
三、培养审题能力,提升解题成效
在“问题意识”背景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帮助小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在应试过程中,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浓厚的兴趣,使小学生的解题等等得到有效增强。教师要从“审题”能力培养着手,引导小学生对数学题目进行充分的认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避免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粗心、马虎而导致的问题解答错误,既影响小学生的数学分数提升;又导致小学的学习自信心受到挫败。因此,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多元化、创新性的内容,为小学生提供直观、多样的数学思考空间,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意识,进而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科解题能力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生的审题能力,要帮助小学生从运算符合、运算定律等方面着手,使小学生可以充分锻炼审题能力,对数学知识进行全面、充分的掌握,进而增强小学生数学学科学习自主性,让小学生通过“审题”培养良好的解题思维,提升数学问题解题准确率,全面增强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结合当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和数学学习习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运用“问题意识”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数学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积极性,让小学生在问题中建立逻辑思维意识,培养数学学科综合认知。与此同时,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要在教学理念上、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多样性、创新性的数学情境,全面增强小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提升数学学科整体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陈亚辉.问题驱动? 自主探究——构建凸显“问题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J].学周刊,2020(04):96.
[2]何伟雄.借助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为例[J].教育观察,2019(37):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