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2期   作者:朱毅锋
[导读] 中华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朱毅锋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霞洞中学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初中教育的发展。总书记在系列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善于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更善于继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教育;作用;方法
引言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流传下来的历史文明精髓,也包含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爱国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质,对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由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中学生需要从小开始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校组织的德育实践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并且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德育发展和学习目标,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礼仪;创造团结和谐的社会;并且还要增强自己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到中学生的德育发展中是刻不容缓的。
一、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契合初中德育需求
        初中思想德育工作的中心,是在引导中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帮助中学生更加正确和深入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从而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构建和完善个人的价值认知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具有明显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相符。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体现了对个人的价值导向,也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德化人”功能与初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美契合,因此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初中德育工作时,既能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促进初中德育工作效果的提升。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初中德育工作需求的契合,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优秀传统文化是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精神财富,还包含有政治、经济、人文财富,通过开发和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能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广阔的教学平台。二是优秀传统文化能为初中德育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源。中华传统文化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有多种多样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为初中德育工作提供了资源。三是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无可比拟的感染力。通过中华传统文化能让人们感悟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以此开展德育工作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感受。
二、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一)中学生的德育发展中增添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
        不管什么阶段,教科书的学习能给学生带来正确的指引,不仅包含了对学生们学科知识的教育,也包含了对学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的教育指导。所以在中学生的教学课本上需要增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学生的德育发展教育中。所以在对中学生德育发展的教育形式上,对中学生的德育教科书进行改革创新,增添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这些教科书上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指引学生,帮助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全方面提高中学生德育发展时的综合素养与爱国情怀。此外,在中学生的德育发展中还需要增添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从小培养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态度,肩负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做出奉献。另外,在进行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方面,还应该加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融入。

要培养中学生学习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让他们能够切身体会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能够取其精华,将中华优良美德发扬光大。因此,需要将初中德育教科书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和教学,让中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从而能够自觉弘扬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中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有涵养、有素质、有理想的优秀青年。
        (二)构建覆盖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一体化德育网络,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针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实际上比单纯的说教更加有效。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联合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共同构建浓郁的德育教育氛围,使学生们时刻沐浴在传统优秀文化的光辉之下,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学校方面,应加强对德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将其渗透到现有的语文、历史、政治等课程中,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增加学生们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文化氛围。此外,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渠道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如百家讲坛就是成功案例。加强对媒体舆论环境的监督,适当的控制娱乐类节目的数量。在家庭方面,广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对孩子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如教导孩子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篇目。同时还要亲身践行孝悌、尊老爱幼等品德,为孩子做正确榜样。
        (三)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想要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于中学生德育教育,应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和鉴别,挑选出其中的优秀部分,服务于中学德育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各个科目中,培养专业化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思想道德水平。
        (四)德育与实践结合,宣扬传统文化
        德育及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实践,这里的实践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实践,还有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比起学校环境来更加复杂,但是它们又是传统文化第2页共2页传承、发扬的主要场所,因此,开展德育也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及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在生活、社会环境中得以应用、深化。比如,“孝顺”是德育提倡的优良品格,而“孝悌”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在对中学生进行“孝”的教育后,教师可以要求中学生每天回家后帮助父母做一件事,让他们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培养他们感恩父母的情感。再如,德育中的“爱国”理念与传统文化中的“忠”是相通的,都是宣扬“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爱国情怀服务观念,教师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后,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或者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孤儿院等做义工等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结束语
        初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重要阶段,并且对中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初中教育的阶段,不仅要教育中学生基本学科的文化知识点,还需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养,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学校作为能给学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之一,应该要时刻重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德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全方面地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尹伟涛.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与初中生德育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4):132.
[2]周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方法[J].文存阅刊,2018(9):82
[3]王金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的契合性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7(3):71-73.
[4]叶进,张文.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思想政治中的价值[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8(1):93-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