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关
南京市江宁区上峰初级中学 211134
摘要:美育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德育与美育的融合是要打破传统枯燥严肃的德育讲学模式,把德育方法转化为艺术策略,使学生获得创造力。学生可以在美学中将情感自由和想象力自由地释放其应有的生命力量,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道德教育与灵魂之间的重要桥梁。
关键词:手机媒体;中学生;德育
引言
育人的基础是道德的创造,德育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至都关重要,知识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都在相互渗透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来行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位学生从童年到成熟都会经历一个成长阶段,而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情感变化的关键时期。如何充分利用大自然来发现和追求美,控制冲动和冲动的心理情感在这个阶段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道德教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为现实且紧迫的问题。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媒体作为一种便携式媒体工具已经渗透到大多数初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手机打开学生想要看到的道德教育内容和形式,如何利用美学实现“审美教育”,就成了我们思考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最新目标。
1以手机美育触德育设想的可能性
1.1.移动通信迅速发展后的美德教育
由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移动媒体由于其便携性和易操作性已经渗透到普通大众的家中。作为一种社会影响,美育功能移动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也正在努力加强移动多媒体美育的实现,发展移动审美教育的新方法可以滋养人们的思想,增强人们的精神境界,并随时随地促进整体发展。移动审美教育是一种更加开放,互动更全面的审美教育方法,为道德教育开辟了全新的空间和学科。
1.2创新德育形式
德育是一种理性教育,注重于以理性的方式说服人们,另一方面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其重点在于为人们提供情感关怀和提供情绪价值。“以美触德”就是用美德来养育灵魂,同时可以培养道德素养。手机强大的技术和美学特征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审美体验,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受到美的影响并真切地感受到美。人们通过多媒体用耳朵和眼睛来养育人们的情感,并从对美的追求到对美德与善良的追求中渗透思想,充分发挥移动媒体的审美教育功能,通过实施审美教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实现“以美触德”的构想。在美的滋养中,通过多媒体道德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将道德发展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是传统的道德教育,同时可以达到“内心之源”的境界。
美育作为一种外部性手段的存在被应用到德育中,而德育则以美的形式被呈现出来,在理性与情感并存的情况下,将人培育成更加优秀更加全面的人。美学中情感和理性相结合的过程,能够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学生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塑造美好的心灵。
2手机媒体时代中学生德育路径
2.1多媒体下的“大德育”系统
审美自由意味着一个人超越了自己的极限,手机作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技术工具,真正实现了“以美触德”,实现了以德育人的道德教育目标,并构建出学校、家庭以及社交手机的“大德育”系统。传统的道德教育科目在内部并不十分相关,在每个主题提供单独的教育的过程中,其他主题无法观察或创建特定的内容,这将产生道德教育的分工与效率低下的结果。从这些方面来看,学校的德育体系比较完善,但单向输出的教学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长处和短处,只有通过促进相互融合才能获得最佳的德育效益。
2.2数字化时代实现“以美触德”
从学校德育的角度出发,手机美学清晰生动地展示了课程“美”的内容,使学生在零散的时间内积极自由地探索和体验,让学生发现并感受到美的观点,创造美并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通过将手机美学融入学校德育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在校园生活中获得个人成长和精神自由的释放,实现学科的超越和道德精神的弘扬。从家庭道德教育的角度看,初中生处于心理叛逆时期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无效,父母和孩子容易遇到障碍和缺乏沟通,而使用智能手机作为工具平台,可以合理地使用各种精美的图像来感染和影响孩子,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小事来指导孩子获得正确的价值,并影响孩子的审美观,家庭教育的质量将得到极大改善。因此在家庭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展示手机道德教育的特征和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从而建立和创造审美个性。从社会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使用手机突破了学校和家庭的界限,以更专业的道德教育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可以随时随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个性发展。在校园新型的教育模式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创造一个更好的德育平台,使学生们能在更广阔更美好的环境中发现和感受到美,并在品德上不断进步,在生活中也会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语
???在智能手机时代,“以美触德”已成为具有无限空间和价值的德育改革新方法和手段。手机“美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终端是对德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研究和补充。在新型教育模式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声光影的内容传输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体验对“美”的理解和学习,从而达到“以美触德”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守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探析[J]. 教学与管理. 2016(03)
[2] 赵泽林,曾斌荣. 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3]李小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探析[J]. 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