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方案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2期   作者:章宗年1 李映迪2
[导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鲜明地提出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章宗年1 李映迪2
        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37
        一、课程设置背景和核心概念界定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鲜明地提出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提出了英语课程育人的总目标,即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了情怀、视野和能力。
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校拟建设“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课程”:以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为指导思想,让学生不仅熟练掌握英语还能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学会比较和思考中西文化异同,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跨文化交流使者,能够运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基地旨在全方位改革和优化英语教学,最终实现育人模式的转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核心概念:
        ICCW:全称 “Introduc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译为“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意为:以英语为语言工具,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和理解中国。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在本课程中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南京地方文化。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就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过程。相互交流可以是两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两个群体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沟通;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交流,也可以是学校、工作场合的正式交流。
        二、理论支撑
        文化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认为(张公瑾,丁石庆,2004),语言是文化现象,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成体系的特殊文化,这就是语言的文化性质。语言还具有文化价值,通过语言分析文化现象甚至比直接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更加便利和明晰。
        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学主要研究不同民族在跨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问题,分析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对交际的影响及可能造成的障碍,研究交际原则与方式及通过外语教学传授其他文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课程统整理论: “课程成份的横向联系或水平衔接,希望让特定的课程内容能够和其他的课程内容建立融合一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各种课程贯串起来,了解不同课程彼此之间的关联性,以增加学习的意义性、应用性和效率性”(黄政杰,1997)。
        三、课程建设目标与内容
        建设目标
        ICCW(Introduc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跨文化交际英语校本课程建设目标是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形成文化自信和终身学习观,培养多视角的思维能力和与不同文化群体进行交际的技能,能够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建设内容:
(1)开发ICCW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课程资源。
(2)建构ICCW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范式。
(3)打造ICCW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环境。
(4)建设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自主学习平台。
        1. 开发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资源
        我校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四大模块构成:国家课程(英语语言课程)、校本课程(中国文化课程)、地方课程(南京本土文化研学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外文化交流课程)。这四个模块互通有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整体。英语语言的学习是文化学习的手段,文化学习和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学习的目的,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贯穿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和环节。
        首先,在国家课程标准和省指定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英语语言课程。教师在使用国家英语必修教材执教时,将语言教学与文化主题内容结合起来,凸显语篇的主题语境,在听说读写教学中渗透文化主题,让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下学习语言。这些文化主题可包含文化产物、文化活动和意识形态。
        其次,在已经开设的“国学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基础上,开发英文版本的中国文化校本系列课程,包括 “中华传统文化”、“中华美德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等分册。每个分册设立若干章节,如“中华传统文化”可包含“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典文学”、“中医智慧”、“中国古代器物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等章节,具体内容可包含:
        书法修养?Calligraphy?Cultivation;
        诗词吟诵?Poetry?Recitation;
        中医智慧?Wisdom?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汉服文化?Hanfu?Culture;
        太极文化?Taiji?Culture;
        古代科技?Ancient?Technology;
        中西方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China?and?the?West;
        茶文化与茶艺术欣赏?Tea?Culture?and?Tea?Art?Appreciation;
        南京城市简史?A?Brief?Introduction?to?the?History?of?Nanjing;
        古典诗词??Classical?Chinese?Poetry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英文版的中国文化校本教材,既能深化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又能学会如何用英文来表达中国文化的内容和思想,如何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同时,通过学习和思考,学生还能将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国传统美德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品质中,提升人文修养,建立文化自信。
另外,利用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人文特色,与南京博物院、南京民俗博物馆、阅江楼风景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南京雨花台风景区等本地文化旅游单位开展合作,建立南京民俗文化(南京民俗博物馆)、南京历史文化(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阅江楼)和南京红色文化(南京雨花台风景区)等研学基地,向全校推广本土文化研学活动课程。学生通过对这些研学基地的深度考察,对本土文化形成更直观、更生动的认识和思考,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撰写英文研学报告。
最后,中外文化交流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中,应用文化知识,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灵活应对,恰当有效地进行交际,将中国文化传播给世界。
        2.建构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范式
        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基地将改革传统英语教学范式,结合文化过程教学法、交际法英语教学和文化主题式阅读教学法,打造全新的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范式。


        文化过程教学法(美国社会科学教育协会,1999:10-11)认为文化学习与语言学习一样,应该采取一种发展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进行态度和技能的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反思必须放在文化和语言学习之初,并且一直贯穿整个过程;能够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善于反思,评价和欣赏中国和其他文化所推崇的不同的世界观;学生亲身体验和投入情感是文化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交际法英语教学是以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注重培养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法。交际法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对话、模拟演讲、辩论、交际实践等多样化的情境交流活动,创造真实或模拟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和合作互动体验中来学习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主题式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利用国家教材和自编教材语篇的主题语境,在平时的听说读写教学中渗透文化主题,让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下学习语言。这些文化主题可包含文化产物(文学、艺术、法律等)、文化活动(社会交往模式、日常生活习惯等)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态度等)。教师可以通过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中西文化比较、文化评价探讨和模拟跨文化交际等形式来开展文化主题式阅读教学。
        3、打造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环境
        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环境由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功能教室、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校园环境和ICCW跨文化交际校外研学基地三方面构成。
        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情境式、体验式和探索式的跨文化交际英语学习环境,同时,学生还可以走出校园参加文化研学或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在真实或模拟的跨文化交际中实现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中英文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提升。
        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功能教室包含跨文化交际英语视听室、英语演播厅、同声传译教室、跨文化体验中心和跨文化交际微课录播教室。
        跨文化交际英语视听室配备室内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具有纠正学生的发音、进行口语训练、听力训练、收看英文节目或跨文化交际教学片等功能。
        英语演播厅配备相应的音频、视频材料,进一步丰富英文数字化材料,可在模拟条件下对学生进行逼真的跨文化交际听说训练。让学生通过编、导、演、播等方式全方位培养锻炼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同声传译教室配置先进的同声传译设备,形成完整的同声传译、交替传译教学,训练和测试系统。一切教学活动可全程跟踪录音。该室可以用于同传和交传教学、训练、测试、语言实验室类教学以及小型国际会议的模拟承办。?
        ICCW中国文化体验中心场馆内分别设置中国古代礼仪体验、书法绘画展示、中国传统艺术品制作、中国乐器展演、中国餐饮文化体验等区域,为学生创设中国文化体验的实景环境,为学校国际合作交流搭建平台。
        英语学科专用教室为学生阅读经典、时文等营造了良好氛围,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开展阅读、研讨、经典赏析、写作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实现与海外“友好学校”学生的现场视频互动。
        此外,我校还将设立中国文化长廊(中英文对照)、中英文化阅读广场、跨文化“悦读吧”和跨文化交际英语角等,打造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校园环境。使得校园内处处见英文,景景皆文化,让学生在教室内外都能浸润在中英文语言文化的氛围中。
        ICCW跨文化交际校外研学基地是指我校积极与南京地方的文化学习场所建立合作关系,如南京博物院、南京民俗博物馆、阅江楼、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风景区等,充分利用南京这座具有丰厚人文历史底蕴的城市资源,使学生得到更真实、丰富、多元的文化实践体验,扩展视野,陶冶情操,获得更深刻的文化视角,成为具有中国情怀的跨文化的人。
4.建设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自主学习平台。
        学生要成为具有中国情怀的跨文化的人,需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经济和教育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当今世界形势。
        基地将建设以学生为中心、多渠道、个性化的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

        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自主学习平台由开发潜能的课堂教学平台、个性化选课走班学习平台、ICCW数字化学习平台和校外资源体验式学习平台等四个部分构成。
        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课堂教学将以学习者为中心,将文化主题和英语教学有机融合,重视发展学生的互动、交际和语言应用能力,以话题讨论、情境体验和自主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立体化思维能力、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开发学生的潜能。
        基于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必修、选修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类课程,开展个性化的选课走班式学习。
        “ICCW”数字学习平台是指用信息技术辅助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促进信息数据的传递、交流和共享。向学生呈现新鲜的、丰富多元的中英文文化学习资料,并实现人机互动,模拟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该平台将包括VR人机互动、数字化课堂和“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网络学习”等平台。
        校外资源体验式学习平台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我校国际交流合作学校,如法国克莱贝尔中学、德国格尔恩豪森一级文理中学、美国新泽西州Warren?Hill?High高中等,我校学生与这些学校的学生定期开展访学活动;另一个部分是定期组织学生到与我校合作的南京本土文化研学基地开展文化研学活动。
        四、课程建设意义
        1、将中国文化教学和英语语言教学有机结合
        本课程利用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将语言教学与中国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让语言学习成为文化学习的手段,文化学习成为语言学习的目的,综合提高语言能力、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助推剂。本基地将 “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作为纲领,旨在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并学会比较和思考中西文化异同,成为一个具有中国情怀的跨文化交流使者和合格的国际公民。
        3、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由于ICCW跨文化交际英语学习不仅仅是信息和知识获取的过程,更是一个认知发展和行为调整的过程,因此学生亲身体验和投入情感是文化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地教学范式和学习平台的设计均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情境式、体验式和探索式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和实践,使这些文化知识和信息转变为能力,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利用校外资源,丰富课程形式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利用南京人文历史底蕴丰厚的城市资源,加强与校外机构如高校外国语学院、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英语教师共同体”以及南京博物院等历史文化单位的合作,使得ICCW跨文化交际课程丰富多元,促进跨学科教学等教学方式变革。
【参考文献】
[1]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Consortium. 1999. Cultur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 survey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Practices and Needs. Boulder, Colorado.
[2] 教育部.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张红玲.2007.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梅德明.2019.绘制新时代基础外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蓝图[J].中小学外语教学,(4):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