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彬
米易第一初级中学校
内容提要: 三动—动脑、动手、动口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学习
为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对英语课堂进行了课改。在英语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以及配合下,我们把“三动”精神和课改向结合起来,使新课改顺利进行,取得了一些成绩。在课改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小组建设。在领导的关心以及各学科老师的配合下,英语学科小组建设已经初露成效。学习小组的学习目标都很明确,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各展才华,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基本达到了高效学习得目标。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有待改进,比如小组打分执行不到位,本学科打分不太符合等。现就“三动”课堂进行剖析:
首先,“三动”课堂也是以人为本来展开教学的。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观课议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以人为本是观课议课的核心理念。人是根本,这一理念落实在观课议课中,首先体现在要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以人为本不仅需要心中有人,而且要看到眼前的人,通过对眼前人的关怀使以人为本中的“人”具体化和现实化。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要以眼前的教师为本,其中包括参与观摩的观课议课教师,更要包括做课献课的教师。以人为本要致力增进学生的福祉。观课议课致辞力教师发展和教学改进,更好地促进和实现学生发展。以人为本要务人之本。人之本在于致力和追求幸福生活。观课议课要致力引导教师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大创造,大突破,大快乐;小创造,小突破,小快乐;无创造,无突破,无快乐。”
课堂改革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以学论教”是课堂改革的重要思想,新课程改革由“懵懂”走向“成熟”。由会场走向课堂,由理念走向教学实践,由效益预测走向效果评价。使教育越来越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和课堂教学。在聚焦课堂教学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观课议课的模式。并用“以学论教”指导我们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以生为本”、“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等先进的理念。掩卷思之,学校每一个学期举行的听评课研讨活动,无不在经历“漫长而煎熬”的炼狱中而“痛不欲生”。
课堂改革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通过开展这次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间的合作,促进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台湾作家杏林子说过:“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相信课堂改革这粒种子,正悄悄的绽放,一个灿烂的花季已经毫无声息的来到我们身边。
现在我们来剖析“三动”课堂
所谓“三动”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心”、“身”、“神”都动起来,让学生能切实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这是一种很理想化的课堂教学要求。其关键在于如何让我们的每一个老师在每天的每一节中都能有效地实现“三动”课堂教学。
动脑、动手、动口是“三动”课堂的精髓,也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关键所在,但是作为学生个体来说,真正做到“三动”的人并不多。在英语课堂上,根据我的观察,有这样几种情况:有动脑,动手者,却不爱动口。动手者,但却记不住所学的东西。遗忘性大。针对这几种现象,我做了一些具体分析,相应地做了一些尝试,尽可能地让他们真正的“三动”起来。
先说“动脑,动手”而不愿“动口”者。
这类学生可能一是胆小,二是想动口但说话时语言组织能力差,不能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往往失去机会。那么,针对第一种情况,我除了在课堂上加以鼓励之外,平时也多加接触,说一些贴近他们生活的话,让他们在与老师的交谈中训练胆量。课堂上用肢体语言暗示他们说一说。次数多了,他们也爱发言了。
至于“辞不达意”而失去机会者,则是采取“诱”的办法,帮助他们把一个问题分析成几个小问题,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帮助其把几个小答案串起来,形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并鼓励其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要说的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答问的水平。这样的训练耗费时间长,需长期坚持,一旦其有进步,及时鼓励,帮助其不断进步。
再说能“动脑、动口,动手”却有偏差者。这类学生的表现为:聪明,伶俐,为人大方,心直口快。他们的心理是这一看就会,简单。但不仔细,做作业时。不爱精雕细琢,往往一挥而就,不回头望,即使很简单的计算或书写,也往往漏洞百出。这样的学生,口头上的批评,他们也是“耳边风”。怎么办?我则在面批作业时,让他们把自己的计算或答案逐字逐句地读,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发觉,警醒。必要时,还要“惩戒”。促使他们在“动手”多个“过细”的心眼。
至于“口也动,手也动”,而“脑不动’者。这类学生也有几个分层,一是不愿动脑,他们的表现是看同学动作,或看答案,人云亦云,人动亦动。但问起来,初时也许说不出所有然来,然而只要“穷追不舍”,他们其实也会,这类学生的平时表现为:大大咧咧,随随便便,即使与学生发生矛盾,也是风过树止。二是动脑确实比别人慢一拍,跟不上。三是惰性,这类学生可能是什么事都不需自己操心,一切基本生活小事均有人代劳,形成了这么一种习惯。
这种“动口、动手、不动脑者”人数最多,针对不同的特性,则需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第一种现象,我是采取“先请你”的办法,逼着你“动一动脑”,直到你“动脑”。说对了或大家认可了才放手。这样的同学,只要“脑”动起来,效果就会很好。
总的来说, 我们在实施“三动”课堂教学的这一过程中,学校和老师都不应不拘一格,不能用一种十分固定的模式将自己的教学方式锁死。我们应该灵活、有效地利用多种元素和手段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凡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合理方式我们都应可以采用;凡是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我们都应该用上。在实现真正的“三动”课堂教学中,学校主管部门应大胆放手,让老师有一定的课堂主动权,能完全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同时学校相关部门也应该给予及时的支持和配合。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走进课堂,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但务必注意所有的这些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能有效实现“三动”课堂教学。在对老师的考核上也可以适当在时间上放宽,不能过分统死或单一化。要能让老师在一定时间内从每天被动的赶进度任务型教学中走出来,继而主动地去实现最终的目标教学任务。从而找到一种真正适合一中发展的特色课堂教学模式-------“三动”课堂教学。
“三动”课堂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
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初中英语新课标》 人民教育出版社
《山东教育改革271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