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琴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 617000
摘 要 “四翼”是高考评价体系的组成之一,它体现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它发挥着高考“引导教学”的功能。因此,由它来指导平时的生物教学,会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四翼 基础性 综合性 应用性 创新性
“四翼”是高考评价体系的组成之一,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四翼”考查要求一方面体现了高校在人才选拔中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四翼”既是落实高考“服务选才”功能的着力点,又是发挥高考“引导教学”功能的抓手。[1]
既然能“引导教学”,那怎样指导生物的教学实践呢?
根据国家发展所需人才的特质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考评价体系将“四翼”确立了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分别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角度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评价。[2] 因此,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出发,指导平时的生物教学。
(一)四翼的“基础性”,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
素质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主要体现在前一阶段学习成果是后一阶段学习成果的基础。扎实牢靠的学习成果是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坚实基础。对于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来说,应该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3]
在广阔的学科领域,高考关注各学科中的主干内容,关注学习者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因此,高考要求学生对基础部分内容的掌握必须扎实牢靠。[4]
例如,作为高中生物的核心概念之一--细胞增殖。如何让学生扎实掌握细胞增殖的基础知识呢?
利用概念模型(图一)让学生清晰的记忆分裂的特征,利用物理模型(图二)让学生形象的记忆分裂的连续过程。另外,还可采用自制模具、编撰知识清单等辅助形式,使知识系统化,利于学生的掌握。总之,可在教学时采用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打牢基础知识。
(二)四翼的“综合性”,注重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
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学习者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合理地组织、调动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高质量地应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的复杂问题情境,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甚至融会贯通。[5]因此,高考要求学生能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纵向的融会贯通。基础知识内容之间、模块内容之间、学科内容之间也应相互关联、交织成网。[6]
例如,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其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重点。魏斯曼预言的减数分裂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有丝分裂[7],二者之间,无论细胞变化和物质变化都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基础知识之间可以类比学习,如图三,通过知识的关联,将知识融会贯通,用已学的有丝分裂的知识带新知识减数分裂的学习。
另外,该专题的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紧密,是遗传、变异的基础,还要在教学时注重模块内容的关联,如图四,将减数分裂与基因在染色体上结合,解释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其次,分裂过程中涉及染色体、核DNA等物质含量的变化,如图五,可借助数学模型来量化,利用学科之间的关联,利用数学的语言来帮助解释生物的现象。
无论是从学科内容上进行融合,还是学科之间进行关联,都旨在体现高考在核心价值引领下对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的全方位考查。[8]
(三)四翼的“应用性”,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教育培养中,应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为发挥高考的正向引导作用,避免考试内容与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脱节,在命题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选取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实际问题。[9]
例如:“生态农业中将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的优点何在?”,既考查光合作用的实际应用,又考查立体农业对群落空间结构的运用,还考查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对肥料施用的影响。旨在联系生活实际,让理论与实践结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所学内容中蕴含的应用价值。[10]
又如:2019年末至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可作为素材,让学生从病毒结构到在寄主细胞中发生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再到在寄主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层层挖掘,层层深入,将自己的所学活学活用,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的魅力。
总体而言,利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四翼”指导生物的教学实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注重基础知识、知识之间关联性和综合性以及用生物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也更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情景或者话题;三更注重科学探究和实践、学习生命科学史;四在掌握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多学科知识的储
备和生物学素养的提升。如此引导教学,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对知识的迁移更灵活,知识的目的性更容易达到,教学效果自然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0
[2] 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8
[3] 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