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蜗牛那样带领孩子去学习--记《种类繁多的动物》磨课体会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2期   作者:包伟丹
[导读] 在《科学课》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对话,“探究式科学教育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包伟丹
        浙江省瑞安市仙降中心小学  325200
                  
        【案例背景】
        在《科学课》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对话,“探究式科学教育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美国科学教师回答:“一位好的老师要做到始终不轻易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斗争,自己获取知识。如果我们给答案了,学生会依赖我们,会问更多的问题,而不会自己去探究。”为什么没有教训不能使人成大器?美国老师为什么始终不轻易给学生答案?因为要扑灭儿童好奇心的办法 就是直接告诉他答案。是啊,回想起我们往日的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在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嗫嚅着嘴,想回答又说不出来,或者说来说去不在点子上。这时,作为教师的你,是急躁地打断作一番暗示,还是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也许你为了急于听到孩子“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填塞孩子们的头脑……为什么不给孩子多一点动脑筋的时间呢?其实回想一下,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喜欢思考?是不是我们一直在强调让孩子们 “快”-------快做作业,快学习,快翻书,快问老师,在这种快节奏下,我们总是想带孩子们走捷径,能迅速得获得一些知识或者是掌握某项技能,快点复习好准备考试,而我们也一直乐于做快点给学生答案,其实在这种快的教育下,我们的学生也在快速的失去很多好的品质,例如探究精神,例如爱思考的习惯,又例如学习的兴趣。
        那么,怎么才能慢下来,像蜗牛那样带领孩子们去学习呢?
【案例描述】
        教学片断一: 一次“失败”的教学?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我们要还学生讲的权利,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否则教者费力,听者伤神。小学生天性活泼,爱表现,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接嘴”视为“大逆不道”,既然他们想讲,何不让他们一吐为快呢?学生“大讲特讲”的同时不就是培养他们表达能力和发展思维的良好时机吗?以下是种类繁多的动物活动的教学片段。
(出示九种供分类的动物后。)
师:例如,如果按照食性给动物分类,我们可以把动物分成肉食动物、植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狗属于杂食动物······(例举分类过程和结果。)一种动物只出现在一个类别中,不能重复。现在你们会分了吗?
        生:会。
        师:为了能顺利完成任务,请看温馨提示:
1、请拿出信封里的动物卡片,用一种标准把动物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2、注意分类的标准只有一个,每种动物只允许在一个类别中发现。
   生:老师,每种动物只允许在一个类别中发现是什么意思啊?
师:·······迟钝了10秒钟,直接忽略学生的问题。
师:现在可以开始分类了吗?(此时才恍然发现,活动记录单没有打印出来)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分类结果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
学生开始分类。
··········
到了汇报阶段,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准备刹车控制一下场面,结果我发现学生异常兴奋,根本不受控制,有不同方法的小组总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才肯罢休。无耐,我请了六七小组上去汇报,有说把动物分成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和两栖的,还有把动物分成胎生和卵生的,分成哺乳和非哺乳的,根据脚的数量分的等等。时间真的来不及,还有学生想要汇报,我急匆匆的进入下一环节,好堵住学生的嘴。

关于青蛙的分类争论,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动态生成资源,由于准备的不够充分,忽略了这些生成的资源,例如,把青蛙分成两栖的,而其它类别分在天上飞、水里游、地上走,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追问:“鸟也会走,鸟是两栖的吗?”提示学生应该按照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来分。这样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再次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既能避免一言定论的局面,又能渗透证据意识,也就成为学生不断构建新知的源泉。而课堂上我却急匆匆跳到下一位,怎么才能做到准备充分,不急急忙忙应付学生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学片段二:要放开,慢慢来
第一次磨课的经历,学生的活动表现在当时的我看来,并不是很满意,所以我把汇报单以及教学环节进行了更细致的设计,好让学生在分类时能更合理地进行分类。
师:你们会分类吗?
生:会。
师:我们来看下小芳是怎么分的。(ppt出示学生把动物分成肉食动物、植食动物,狗被排除在外无家可归。)
师:分类时不能有遗漏。这样分是不科学的。
师:小军觉得可以这样分,你觉得呢?(ppt出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和鱼类,草鱼在鱼类和水里游两个类别中出现。)
师:分类时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不能重复。
师:分类应该像这样,每种动物都有处所可取,而且只在一个类别中出现。(ppt展示以食性为正例)
出示温馨提示,学生进行分类······
表面上看,似乎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得很到位,学生应该能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了,但是当我绕教室一圈,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全班无一例外,分类的方法都按照我所举的例子食性和运动方式来分。
为什么会这样?我明明说明了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的呀!表面看来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但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老师应该慢慢“放”,可以少“扶”了。而我急于求成,希望学生能马上掌握分类的方法,对学生的指导过于细致,没能完全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究,限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了一次自己摸索、验证、改进的机会。到底该怎样做才能做到扶放有度,既能让学生更有序地进行分类呢,又做到给学生更宽的思维空间呢?
        教学片段三:反思教学,进行改进
有了前面两次磨课失败的经历后,我想了很多。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知识,因为这种发现,理解得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那怎么做才能让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又能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呢?
        分类时我去掉了青蛙,避免课堂中出现太多的问题,把重点放在鸟类、鱼类、哺乳类和昆虫上。另外,让学生把动物的图片黏贴在塑料板上,虽然材料看着很新颖,却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了撕双面胶上。
同时把活动记录单再一次改进,学生只要把序号填在相应的类别栏里就行了,去掉了很多繁琐的步骤,并且在记录单上做出了说明,预防课堂意外,并用红字表示出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地利用活动记录单进行分类了,对于第三个活动我也做了简单的处理,为了活动环节更有序,在分类结束后再发第二张记录单。
        在《种类繁多的动物》的磨课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是慢的艺术。”这句话的深刻涵义。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注定教育是一个等待的过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面对学生,尤其是面对迟开的“花朵”,教育时要有杨瑞清校长所说的“花苞心态”。总是要求学生马上开,一起开,再不开就把他掰开。花不是不想开,而是时机未到啊,时机一到,它自然就会开放的。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就是这样吗?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领悟速度快,就像那支早开的荷花一样;而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弱,领悟速度慢,就像开得晚的花一样。慢的教育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学习。学习慢的教育,像蜗牛那样带领孩子们去学习,我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抓好科学课堂常规,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2)平静和平和;耐心和耐性。
        (3)做个教育的有心人。
        (4)慢慢地探究,在错误中践行
        (5)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6)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最后,教学是一个慢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这种“慢”也是需要智慧的。慢慢地进行,犹如等待含苞待放的花朵,从含苞等待到怒放。做一个蜗牛那样的老师,谨言慎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