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娟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秦机子校 陕西省 宝鸡市 721009
摘要: 通过掂一掂、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认识,让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课堂实录 游戏教学 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体验轻重,并初步理解比较是在两个物体之间进行的,必须确定其中一个为标准,才能正确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具准备
天平、水果、橡皮筋、挂图、课件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比较轻重。进行轻重的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本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先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说一说跷影板的特点,再让他们动手掂一掂书本的轻重,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最后引导学生得出:
当难以分辨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秤、弹簧、橡皮筋等),并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利用实物工具演示称一称的过程,本节课通过练一练,让学生体验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属厂子弟学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个别学生来自农村,均接受过学前教育;学校教学设施有:多媒体教室、投影机仪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同学门你们去过游乐园吗?喜欢玩跷跷板吗?坐在上面你有什么感觉?
生1:我和××一块玩一个跷跷板时,我轻他重,我会在上面翘起,他在下面。
生2:我和×××一块玩一个跷跷板时,我重他轻,我会在下面,他被翘起来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其实不仅仅你们。爱玩跷跷板,小动物们也喜欢玩跷跷板。下面,我们一起到森林的动物乐园里面去看看小动物吧!(课件出示)
师:你们看,小熊和小猴玩跷跷板时,玩的多开心L看了他们的游戏,说一说,谁轻谁重,你们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1:小熊重,因为小熊这边的跷跷板被压下了。
生2:小猴轻,我看到小猴这边的跷跷板被翘起来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都回答对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和轻重有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关于轻重的问题。(板书课题:比较轻重)请同
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能够比较哪些物体的轻重?
生1:一袋米比一袋盐重。
生2:一个西瓜比一个苹果重。
生3:一个书包比一本书重。
小结:生中这样例子还有很多,我们用眼睛观察就能直接判断轻重。
二、掂一掂
师:除了游戏时,我们能感受物体的轻重外,在生活中有的物体的轻重是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出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手掂一掂来感觉物体的轻重。
现在就请你们拿出自己的数学书和铅笔盒掂一掂,同学门,看看什么比什么重,什么比什么轻?(学生自由发言)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球,一个皮球,一个足球,请个同学帮助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
生1:足球重,皮球轻。
生2:两个大小一样,足球重,皮球轻
三、称一称
师:我这里有两个水果(梨、苹果),请你们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比什么重,或是什么比什么轻。
生1:我认为梨比苹果轻
生2:我感觉苹果比梨轻。
生3:我看它们好像一样重。
师:你们说的不一样,我都搞不清楚谁轻谁重了,请几个同学掂一掂。
师:请几个同学看一下,有几种结果,再请几个同学掂了一下也有不同结果,现在请你们帮我想一个办法,小组讨论一下,我怎么能准确地知道什么比什么重?(小组讨论后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1:可以放在跷跷板上比一比
生2:可以绑在橡皮筋上比一比,哪个把橡皮筋拉得长,哪个重
生3:我觉得可以用秤称一称。
生4:也可以挂在弹簧上比一比
师:你们一定也想知道谁轻谁重,出示实物,用天平称(介绍天平,天平的原理和跷跷板是一样的),让学生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自已带来的水果,学生四人一组(试称),请说一说称的结果。
总结: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比较物体的轻理可以有几种方法(用
眼看,用手掂,用秤称)
四、练一练
1、看你们会不会判断(课件演示)轻的划0,重的划△
2、出示香蕉、桔子比较图,轻的划√,重的划0
3、出示1个西瓜,2个菠萝比较图,看这幅图,你又发现了什么?
4、出示蔬菜图,请看这幅图,哪一种蔬菜最重,哪一种蔬菜最轻,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一下,在书上按要求做上记号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物体的轻重。想一想,学习了哪些比较方法,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进行比较。
六、教学反思
纵观整堂课,我以组织、引导、参与者的身份积极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讨论、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生活体会引入,再配以适当的挂图、图片以及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眼、耳、手并用,达到教学目的,激活了课堂气氛,使一节比较抽象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形象,取得了预期好的效果。
评析:本课从小学生熟知和感兴趣的游戏开始,从动物园里小动物的活
动,引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也使数学变得亲近而
有趣。接着是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从起初的看一看,掂一掂到称一称,一层层从初步的感知到最后的称量,便于学生感知轻重的概念,建立表象。教学过程中教师亲切的话语和真情的情感投入,使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去思考,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采用学生交流,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数学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课件生动形象,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预习方法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有感[J]. 谭建明.??学周刊.?2016(35)
[2]创新小学数学预习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有感. 李美华.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