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乐学”探析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2期   作者:赵忠保
[导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和初中生年龄特征
                       
        赵忠保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学院路中学      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和初中生年龄特征,从更新观念,施展个人魅力,用各种教学手段唤取学生“乐学”氛围,使学生真正爱上这门学科。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乐学
        
        “乐学”思想是人类教育史的珍宝。我国古代较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就谈到了对“乐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精辟地指出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学习过程本身也应该充满乐趣,让学生从中获得求知的喜悦。它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即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所以,对于任何学问,只有以他为乐,才能更好地懂得它,由此可见,“乐”在求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注重教,而忽略了学,错误地认为只有讲深、讲透才是一次成功的教学过程。这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全盘接收老师的观点,惟命是从,没有创新,加上道德与法制课本身的理论性较强,抽象枯燥,学生容易把上道德与法治课当成苦差事,导致其产生厌学情绪,严重者甚至“弃学”。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教学改革的使命,就是要把学生从过去的被动“苦学”中解脱出来,变过去的“强制”为“吸引”,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
    乐学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得以实现,是贯彻乐学思想的关键,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和研究中,我认为在规定教材的情况下,要促进学生“乐学”,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的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学。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是目标指向,是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是学生的事,是教师不能包办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乃至道德、情操、思想等观念的形成,都根源于自我发展和完善的主观能动性的强弱。    
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学的影响只有得到学生主体意识的选择、认可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作用。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无条件的接收,他们对学习有自己的独立性、创造性,老师在授课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考虑自己如何教好这一次课,而忽略了主体……因此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被动的接受了一些“死”知识,而不是学会其方法,这就抹杀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离开老师后依然什么也不会。那就达不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由此可见,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主导地位予以认可,这是实施乐学思想的先决条件。


二、乐学思想必须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
     曾经有不少的学生表示过由于不喜欢某任课老师而影响了这一门课的学习,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润滑剂”的作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等,都要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有意识的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教师的人格是由自身的思想、品德、作风情况、境界知识等多种因素构成。它能对学生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他是建立在受教育者信服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自然影响力,他通过“表率”的作用,使受教育者产生亲切感、信赖感,并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导。所以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以外,还要用更加坚定的信仰,高尚的情操和渊博的知识塑造自身健全的人格,使自己的人格魅力四射,感召学生。
(二)用真诚和爱心面对每个学生,尊重理解学生
   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标准鞭策自己。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用一颗爱心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如果一个学生经常感受老师对他的爱,这不仅有利于他勤奋好学,对人生满怀希望的愉快个性的形成,更重要的是通过他自己的体验,使之形成与老师、同学友爱、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教师特别要对“学困生”予以“厚爱”,善于用爱心架设沟通心灵的桥梁,打开他们的心结,使之乐于学习,进步更快。
(三)用平等的交流吸引学生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意志等,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或看法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而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讽刺、挖苦、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主动进取的精神。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建立的。他体现在“教”与“学”的平等,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人格互重,教学互长,双方的创新精神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保证教学目的实现。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兴趣,满足学生的认知、情感需求,完成乐教
心理学家认为,需求是人们的活动积极性的主要动力,乐学要以满足学生认识、情感需求为核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中有乐,学有所得。在长期的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从“理融于趣,趣融于理”入手,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趣理结合,引领学生接近和进入“乐学”环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用巧妙的导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些俗语足以说明课堂的导入是多么重要,导入得好,则如一剂亢奋药会激发学知识的情感,反之则如一剂安眠药,不讲则已,一讲便进入催眠状态。教学中我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观察生活,了解学生,巧妙地设置情景,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积极的情感
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我在坚持课堂教学语言科学性、准确性和通俗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成语典故、诗词警句、故事寓言活跃课堂,既形象地说明事理,变抽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又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从而使课堂绘声绘色,有理有据,以趣动人,以理服人。如用“对症下药”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城门失火,殃及鱼池”说明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用“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说明万事万物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水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状态之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唤取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用形象的板书和课堂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教学中我经常使用自己制作的希沃课件,课件里有知识抢答,有知识竞赛,有小组合作,我还能用现场拍照的形式将课堂中学生出现的种种情况上传到课件中,这样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启发其思考。同时我还在板书上,尝试用画漫画、改变字体、彩色粉笔标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有实效的教育活动,实现课下乐学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结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点,与学校语文老师、班主任等进行合作举办形式多样的乐教乐学活动,如结合时事热点举办主题班会、作文竞赛、专题讲座、观摩优秀影片、戏曲片,听劳模事迹报告等,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完成乐学。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不断的开拓教学思路,探讨教学艺术,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变外部说教为内在需求,化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轻松,使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神奇,就可以使道德与法治课充满生机和灵气,让学生在愉悦中实现“乐学”。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湖南出版社,2001.10
2. 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3. 中国教育报,2004.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