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云
杭州钱塘新区江湾小学 浙江省 杭州市 310018
摘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日益影响下,教师愈加关注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各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质量更是被广泛关注。经实践发现,科学教师合理借助情境教学方法、科学实验等进行深度授课,能够激起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热情。各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质量也将因此大幅提升。本文以小学科学课程教育工作为中心展开探讨,对其在深度学习背景下的教学策略进行细致分析。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策略
前言:以往小学教师在授课期间,只是灌输式地讲解理论知识,并要求班级学生记住考试要点。这种教学、学习方式较为肤浅,教师通常将其称为浅层学习。为提高小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效率,使其能够真正掌握相关内容,授课教师应该优化自身科学课程授课方式,积极开展深度学习背景下的科学教育工作。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明确素质教育教学内容,以班级学生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课程授课活动。
一、积极开展情境式的科学课程授课活动
经研究发现,当小学生本身对科学课程充满兴趣时,其科学课程学习效率也将大幅提升。对此,授课教师应该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在授课期间,合理借助多媒体,向班级学生展示丰富多彩、形象新颖的图片,以吸引班级学生学习兴趣。对此,授课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构建不同的科学场景,并引导学生在各式场景下,亲身参与。
比如,教师在讲解“水变冰、冰变水”这一现象时,即可以借助多媒体,向班级学生分别展示:水的形态、冰的形态。随后,借助有声影像,向班级学生展示两者的变换过程,以激发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热情。在上述科学课程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参考新课程标准进行授课。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参与,鼓励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实践,能够达到深度学习的教育目标。小学生在直观观察、亲身尝试的过程中,能够获知冰与水之间的变换原理。且能够在上述学习活动中,养成自主探究、乐于思考等学习习惯。
二、借助科学实验,锻炼小学生思维能力
灌输式的科学课程教育方式不利于小学生有效学习,且不符合当代新课程标准教育要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授课教师应该合理借助科学实验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亲身实践,使其能够在学习期间有效锻炼自身思维能力。
当小学生思维水平有所提升时,其科学课程学习效率也将有所改善,且能够为小学生其他课程的有效学习打好基础。
以《给冷水加热》这一课为例。教师在授课期间,需要向班级学生分别展示冷水、热水的状态。随后,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并借助任务驱动、提问式等教学方法辅助授课。小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能够帮助其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小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给冷水加热这一过程,能够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教师在上述教育工作中,应该发挥自身引导价值,在思路的转折点给予有效指导,使小学生能够凭借自身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找出科学答案。笔者认为,教师着重训练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已然成为当代小学科学课程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小学生在思考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借助自身力量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能使小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且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高效的学习习惯。
三、在科学课程授课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深度学习教育工作较为重视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参与情况。为保证小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质量,授课教师应该主动为班级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使其能够自主观察、自主探究科学课程知识。授课期间,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要求各小组带着问题探究科学课程。与此同时,授课教师应该增设延伸课程授课活动,使小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科学内容、科学实验。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引导班级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学习科学课程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将得到有效锻炼。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将因此大幅提升。具体表现为:科学实验本身具有一定趣味性。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借此讲解科学理论知识,不但能够顺利完成授课任务,还能激起班级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小学生对科学课程感兴趣后,教师可以为班级学生提供其他优质学习资料。这一行为,能够保障科学学科延伸部分课程的授课质量,也有助于深度学习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教师站在深度学习教育角度,优化自身科学课程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能够使小学生科学课程的受教育质量得到保证。小学生在情境中,能够直观观察科学现象。教师借此展开科学理论知识授课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能够帮助小学生巩固课堂内容,使其更加高效地完成当堂学习任务。在上述科学课程教育工作中,授课教师还应该明确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主动为小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机会,使其能够凭借自身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完成科学课程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黄晓,孙丽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04):111-120.
[2]蔡海军,谢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06):10-1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