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梅
上海市徐汇区康宁科技实验小学 200235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现在的小学生,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群体,他们普遍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劳动认识上的缺乏,不懂得劳动的意义,不明白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欢乐。二是劳动情感上的缺乏,不尊重别人的劳动,不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三是劳动意志上的缺乏,不少学生懒得劳动,怕脏怕苦怕累,连一些极其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或班级卫生劳动都要依赖家长或推给别人,如果劳动中遇到困难就得过且过,或者只有因为新奇有趣而愿意做一些简单劳动,很难坚持;四是缺乏劳动技巧的缺乏,日常生活,学习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知识和能力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
劳动问题的存在,也进一步导致了学生没有责任心,智力开发缺少内在动力,学习中出现畏难逃避,受挫能力弱……
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出来劳动精神,劳动教育不能泛化,应该要组织学生实实在在地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在劳动中出力出汗,坚持定期劳动,有效地完成一定劳动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强化责任担当,切切实实地感受体会到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进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
那么,如何让劳动更好地落实呢?
一、劳动有目标
为什么要劳动呢?一年级一个孩子曾经问我:老师,为什么要扫教室这么累?买个吸尘器不就好了吗?有了正确的目标,学生才知道为什么要劳动,才能更好地接受劳动。劳动是什么,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早起的人类依靠劳动来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劳动是有目的的。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劳动目标。劳动并不是单纯为了减少家人的负担和学会干活。更重要的是劳动可以让自己成为家庭建设的一份子,培养责任心、自信心、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劳动还能使我们更尊重别人,更好地和别人交往沟通。劳动能让自己快乐,能让别人快乐。当学生意识到劳动的目标后,可以更深层地了解劳动的意义。因此,一般而言,在小学低年段,我会首先把为什么要劳动作为第一课询问并告诉学生。而后在劳动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己所达成的目标。
二、劳动先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劳动不是喊口号,也不应该是说做就随便做的。必须设想好学生劳动的计划:做什么劳动,什么时候劳动,怎么劳动,先学还是直接劳动……好的计划会让劳动教学事半功倍。低年级学生一开始对劳动充满激情,但是却往往什么都不会。因此,一般我会先在低年段安排简单的先以为自己劳动的内容为主,如擦自己的桌椅(包括桌椅脚),整理好自己的书桌,如何保持自己的座椅下的干净整洁等。当学生能够把自己的一方天地整理打扫干净之后,我会开始让学生轮流分组担任教室的打扫工作,每个人负责一组,内容包括擦桌椅、排桌椅、扫地等,完成每日基本的值日生工作。随着年龄的升高,我会安排每个人担任班级里的需要为同学服务的一项职责:擦黑板、整理图书角、负责生物角、摆放餐盘盖、布置绒布栏、监督垃圾分类……每个学生都有为同学劳动的岗位。让学生成为班级的小主人,有为班级服务,为同学服务的责任心,培养责任感。
三、劳动要坚持
坚持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劳动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除了每个学生必须整理打扫自己的一方天地,也需要每日的值日生需要完成为班级的服务。在劳动过程中,要设法使学生从劳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肯定,获得成就感。因此,低年段学生的劳动应该简单且能看到成效,如擦干净桌子,桌子就很亮。桌椅脚的积灰,一去除就像新的一样。教师不要吝啬夸奖,劳动带来的外在内在的改变都可以用来夸张的表扬,会激起学生劳动的欲望。
但是长期的简单重复往往会让学生懈怠,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内在驱动力很难促使学生长期坚持。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坚持劳动。首先,可以丰富深化劳动的内容,从简单擦干净自己的桌子,到可以用酒精再把自己的桌椅定期消毒一下,把单一的劳动变得更丰富,把一项劳动变成一个系列的劳动等等。此外,奖惩制度也是可以帮助学生坚持劳动,学生可以有一本劳动积分本,低年级学生由老师根据劳动的情况盖章,到了高年段,则可以由同学互相监督盖章。以期达成自主自觉劳动,让劳动成为一种好习惯。
四、劳动学技巧
学生无法坚持劳动的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他的劳动往往总是没有很好的效果:扫地永远扫不干净,拖完地板又被自己踩脏了。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要有成效,老师和家长必须进行一定的劳动技巧的指导。劳动是锻炼动手能力的最好方式,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年级的第一次劳动,我一定会做出示范,手把手教学生如何用扫把,对于某些工具如何用力,怎么样做才能巧妙地劳动,还会教授一些劳动的小窍门。学生们学的时候会恍然大悟,也会说家里长辈也是这么做的。其实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留下许多劳动的智慧结晶,蕴涵许多智慧和文化,都应该通过劳动教育传承给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的劳动不需要我来指导,但是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他们也能自己动脑解决问题。
有条理也是劳动的一种技巧。做事要高效,一定要井井有条,劳动也是。每次示范,我都会把步骤一步步讲清楚,然后再示范,每一把扫把,每一个垃圾袋都有它应该正确摆放的位置。对于劳动结束,物品的归位,我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项目,就是因为劳动应该有始有终,物品正确归位,才算完成劳动。劳动有了条理,许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能养成井井有条的好习惯。
五、家校共劳动
有些时候,往往在学校里,孩子们劳动得很愉快,也很有成就感。可是一旦到了家里,就做甩手掌柜,一方面是家长觉得学生只要学习就够了,其他一切家长都会安排好,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理念根深蒂固。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连基本的劳动都不会,这样的学生或许会成为一个连生活都无法自理的“高分低能”。这样的孩子也没有责任感,不会尊重别人的劳动,甚至难以解决许多实际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劳动教育的同时,必须拉起家长的手,尽量做到家校一致。如果这周,孩子在学校学会了擦黑板,那就可以让孩子在家中参与擦玻璃或者擦桌子的家务。如果一个月,孩子都在学校学习扫地的劳动技能,那么我会建议学生回家至少试着扫自己的房间。不仅是为了巩固劳动技能,更是为了逐步把劳动培养成为一种日常习惯。
此外,劳动教育更可以结合节日教育、传统教育,寻找各种机会给予学生劳动的机会。3月5日学雷锋,可以让学生通过劳动来感受雷锋精神,体会劳动给别人带来的方便和快乐。重阳节可以通过在家劳动,减轻家人负担,体会家人劳动艰辛,培养责任心……
劳动必须落到实处,真真实实地劳动,认认真真地劳动,坚持劳动,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成果,才能真正尊重自己的,尊重他人的劳动,真切感受劳动的快乐,爱劳动。
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开发学生潜在的智慧,增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严庆军,对现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7
2、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曾庆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与专家点评》,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