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活动探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2期   作者:刘均
[导读] 在新改革中,已明确要求小学老师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实践过程中要加强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

        刘均
        重庆市渝北区回兴小学校   401120
        摘要:在新改革中,已明确要求小学老师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实践过程中要加强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活动探究中培育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广大小学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将联系实际探究活动,从实际生活、课堂创新实践活动和学生主体差异进行探究,旨在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方式帮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探究意义
        有效的实践活动是老师引导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必要过程。结合基本的教学知识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探究,有利于加强小学生对所学教材的理解,提高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终达到培育小学生正确政治思想的目的。  
        同时,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革新推进,加强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加强其道德修养与法律意思,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最终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付出自己的力量。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方法探究
1.重视核心素养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新推行的部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把培培育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放在了首位。如何有效的将培育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并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为基础,坚持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现如今我们需要探讨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遵循教育教学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每一位小学生选择合适的核心素养教育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二年级上册《我爱家长的山和水》时,老师要重视核心素养与实际生活情景的结合。从家乡山水到家长产物,再到家乡人文,最后定位在家长整个的变化发展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引导小学生从家乡实际的生活情景中认识自己生活的地方是美好的,帮助小学生熟知家长的产物,增进小学生与父母,邻居交流,学会从他们身上了解家长的变化。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更加注重小学生实际联系生活的真实体验,“我爱家长的山和水”从来都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老师只有引导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与实际的生活场景相结合,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生活中去,才能将道德与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提高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


2.重视核心素养与创新课堂的统一
         对于大多数的成年人来说,对家乡的思念可以寄托在家乡山水、人情以及物产得方面。但是对于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育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见识过太多的家长风土人情,也不能体会到乡愁是一张小小邮票的情怀。因为在大多数小学生的眼里,对家长的印象,可能仅限于一个个具体的物品,很难和大多数成年人产生共情能力。但是,家长的特产凝结着家长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蕴藏着独特的乡土文化和风情。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视频和一些有趣的课堂实践活动激发来小学生的共情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家长物产养育我》时,可以给小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开展一些像品尝一些家乡特产以及做一些家乡特色手工的课堂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从而革新以往仅限于书本教材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更加广阔的世界,最终增强他们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
3.重视核心素养与学生主体的配合
        每一位小学生都是思想独立的行为个体,不同的小学生在学习能力水平和思维方式上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老师在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活动教学中要注意求同存异,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发展小学生的个性,保护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确保每位小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例如教师在讲授《做学习的主人》时,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小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以及学会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在这节课中的实践活动可以是让小学生分组扮演老师和调皮的学生,让小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想扮演的角色。但由于每位小学生的性格不同,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自然也不同。比如有的小学生会因为胆小紧张,一个角色都不选,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角色,让该学生作为一名观众,并在活动的最后估计他为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投票。通过这种方式,老师即尊重了小学生性格的差异,同时也使小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收到了鼓舞,从而提高了小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最终有利于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结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切实培育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建设的核心素养,它要以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为基础,紧密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方式,关注小学生的主体差异,使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活动的探究更具时代特色,更有地域气息。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魏娟.核心素养视野下《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32):25-25.
[3]郭淑慧统整理念下的小学主题课程构建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
[4]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 [J].上海教育科研,2016 (2).
作者简介:刘均,1977年10月生,女,汉族,重庆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参加工作以来,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以来,一直担任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先后担任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学校德育处主任,所任教的学科学业水平在全校均名列前茅,管理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辅导成绩显著。现主要研究学校德育实施途径,校园文化建设等。
单位:重庆市渝北区回兴小学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