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婧雅
商丘市第一中学 河南 商丘 476100
摘要:高效的课堂构建,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完成,将“灵性的动”与“深度的静”融合起来,让思维的碰撞与心灵的静悟实现统一。本文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动静结合的内涵,从学生、教师的角度给出详细论述,并就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相关策略给出了阐述。
关键词:课程理念;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动静结合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激情澎湃,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让课堂气氛变得热闹。然而,高效课堂的构建,不只是要有动的层面,还要有静的层面,实现动静结合。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讲,教师除了要提升专业教学水平,还要能够科学整合教学资源,根据本科目的特点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情。如何做到动静结合呢?本文在如下几个方面给出了论述。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动静结合
1.1 学生的动、静结合。
在新课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很多教师就产生了一种新的认识,觉得新课程教学就要通过调动课堂的气氛,多组织学生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心情愉悦感。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活动的多样性,很容易让教学环节变得复杂,学生们的注意力变得松散。在课堂中开展适当的活动,当然也是有必要的,这些活动要具备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够参与的有意义,从而锻炼启发他们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分析,让学生在“动”的同时,还要辅之以“静”。活动开展的同时,引导学生以“静”的方式倾听、观察和思考,如此学生的思维碰撞与心灵静悟,能够实现完美的结合,从而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1.2 教师的动、静结合。
新课程理念的推广和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不再是以前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以往实施的是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主要侧重点是学科知识的系统讲授。而遵照新课程理念,就有教师认为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感悟与体验,逐渐地教师开始“静”了,他们放手将课程还给学生,自己在旁边静静地观察、倾听,这里教师忽视了自身的主导性。从全面权衡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在“静”的过程中,与“动”相互结合,通过引导、组织、总结,适当地“动”起来。
2 动静结合,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相关策略
2.1 教师要具备课堂的驾驭能力,动静结合,挥洒自如。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倡导者,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影响。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高效课堂,教师就应该具备课堂的驾驭能力,用乐于奉献的精神,给学生传播正能量,做到动静结合。
在“动”的角度,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去自我探究。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给学生展示课件,并结合概括、引导、点拨,让学生“静静”的思考,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恰当地处理好课堂的动静关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放得越开,课堂“动”的就越有水平,收得越拢,课堂“静”的就越有深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己通过思考、讨论学会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适当地给学生放开权利;当学生通过自我努力,也不能提升自己的高度,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并通过恰当地引导,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拓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不是全然地让学生去胡思乱想,而是需要教师给予去伪存真的指导,自然而然地实现效果。
2.2 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平衡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要注意处理好课堂的动静关系,还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把握。缺乏预设的教学不是好的教学,但是过度预设,未给“生成”留有空间的预设就是死寂的,会将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抹杀掉,让课堂变得没有生机和活力。从反面来讲,只有生成缺乏预设的课堂同样是不可思议的,造成了形散与神散的局面,生成就变成所谓的框架。因此,道德与法治老师要设想出一个大情境,并对学生做出尽可能多的预测。教育是有技巧的,教师虽然不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但是也能根据具体情境,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平衡。面对课堂教学这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意外情况总是会出现的,即使是再周密的预设也不一定处理好,因此,教师要审势度时,在做好预设的同时,对于课堂出现的意外要给予妥善处理,相信会取得一定的成果。
2.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动静结合有的放矢。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离不开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适当地结合多媒体,能够利用图像与声音,从“动”的方向增加学生直观的感受,之后再让学生从“静”的方向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知识化处理,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来推动认知的进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来自主学习,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注意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程度,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通过恰当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将“动”与“静”巧妙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动、静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中“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静是动的基础铺垫,动是静的层次升华,最终要实现动而有序,静有所思,完美地实现课堂的动静结合,教师对于课堂的教学模式要不断地探索,通过创新,有效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本文系2020年度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基于动静结合的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202009002]
参考文献:
[1]王麟.基于高效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思路探讨[J].读与写.2020,(10).
[2]范正玲.动静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0,(41).
[3] 石秀梅.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51).
[4] 张艳.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