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归因分析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2期   作者:杜伊幸
[导读] 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杜伊幸
        丽水市莲都区囿山小学教育集团   323000
        【摘要】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以德育为先,礼仪教育是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当前礼仪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物质条件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中,礼仪道德与礼仪教育却发生着滑坡。小学阶段是教育事业的基础,礼仪教育在此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学生自身、家庭及学校三个方面出发,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实效性的缺失进行归因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礼仪教育、缺失、归因分析
        【正文】针对小学礼仪教育的目标,早在2004年我国的政策就明确了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2010年12月国家教育部制定出台了《国家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确定了各学段各年龄学生的礼仪教育目标与内容,包括基本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和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有些教师常常将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相混淆,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道德是礼仪表现的前提条件,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
        一、小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
        虽然教育界一再呼吁学校进行礼仪教育,但学校教育中的礼仪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口头教育或命令上。学校中思想品德专职教师少,一般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教师很容易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性主科上。同时,很多家长的想法甚至都是:“一个学生的成绩如果是优秀的,那么这个学生一定也很优秀”。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等,忽视了孩子的礼仪素养。有些教师虽然也在课堂上教学生一些礼仪知识,但也仅限于口头表达,更不用说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这样拘于形式的教学,学生当然提不起学习热情,更何况将学习知识附于自身,这也是当今社会下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
        二、小学礼仪教育时效性缺失的原因
        2.1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在一些研究礼仪教育的成果上可以发现,现阶段研究中对于礼仪教育的目的并没有很明确的表达,在大众眼中,礼仪教育是社会的要求,为了呼应社会对广大教师的要求,教师不得不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我国的小学课程并没有特地为礼仪设立单独的课程,一般都是将礼仪教育放在其他课程课堂中渗透进来,或者在小学的集体活动中突出。虽然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守则中会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没有考试,没有反馈和评价的礼仪教育在学生眼中并不重要,势必要为其他科目让道。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学校就应该单独的为礼仪开设一门课程,或者设计系列活动定期开展,这样既体现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也能端正学生学习礼仪的态度。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筛选素材,设计课程(活动),把礼仪课从坐在台下听老师说变成学生能够在课堂、在各种活动中体验。传统枯燥的教学被代替,这样学生才可以对礼仪教育提起兴趣,这样一来,礼仪教育的开设也更加顺利。
        2.2礼仪教育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对周围新鲜事物展现出极大的好奇,但注意维持时间较短。不同年级学生对礼仪的理解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深度增加,能够践行的礼仪内容越来越多,对礼仪内涵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也没有一个学生是相同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平衡,存在差异性。学生在学习中大多是动觉型,教学需要色彩、声音等刺激他们的视知觉让他们在动态中学习。现阶段礼仪教育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一味说教,一视同仁是很难让他们打从心底认同礼仪,运用礼仪的。
        2.3学校、家庭、社会要求不一致
        小学生的价值观处在萌芽阶段,此时家庭教育的塑造更是重中之重的。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家里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肯定也不同,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许多八零后、九零后的成年人逐渐组建家庭成为家长,这两代人对教育、学校、教师的态度相较前几代的家长更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对学校推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家长并不是一味认同配合的。
        社会环境也影响着孩子实践礼仪。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乱象丛生,礼仪缺失的缺口开始扩大。人们遇到老人摔倒不敢扶,过马路无视信号灯,公共交通上不让座,食堂、图书馆内随意占座。网络科技的进步让现代人蜷缩在自己的方盒子手机里,人们越来越习惯在网络中沟通交流,而忘记了眼前人眼前事。这些当今社会的现象,都与学校的礼仪教育有一定的事实脱节,所以教师在学校在如何教学生礼仪,学生还是会受外界社会的影响的,这也是当下礼仪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之一。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学校和教师尚未明晰礼仪教育的目的,礼仪教育创新停滞不前,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第二是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跨度较大,发展水平不平衡,学校没有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第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矛盾,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了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莉萍.注重文明礼仪教育 促进小学德育教学[J].考试与评价,2020(10):97.
?[2]费杉杉,汤丽阳.八德教育视角下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案例研究[J].品位经典,2020(09):79-80+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