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峰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可见一篇文章是不是成功,与选材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小学生在作文时,选材的面看似很广,但随之而来的是取材上的雷同和陈旧,这就使得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缺乏新意,假话、空话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困扰着小学生,我们该如何来指导小学生进行作文选材,为他们消除“烦恼”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尝试:
一、留心观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便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我们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留心观察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事、物,从中获得丰富而又鲜活的感性素材。
1、从校园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秋天一到,教室门前绿化带中桂花开得正艳,这时,我常会带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桂花树下,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议一议,在沉浸桂花香的同时,作文素材随之而来。再如社会实践时,学生参观到许多美丽的景点,我吩咐同学可以利用手中的相机将其拍摄下来,并做适当记录,到班会课中举行“我做景点小导游”的活动,将参观到的不同景点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中秋节到了,我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制贺卡,有些心灵手巧的同学制作的贺卡样式别致,还写上美术字,画上图画,贺卡十分精美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美好的心灵,灵巧的双手,创造了多彩的作文素材。
2、从校外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我时常引导学生要注意路上来去匆匆的行人,拥堵的车辆,关注一些突发的事件;周末收看《新闻联播》、《新闻夜班车》等时事类的电视栏目并摘录要点,了解“新冠”疫情的发展;留心观察时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如暴雨来临前的天色骤暗,狂风四起;雨过天晴后空中美丽的彩虹;黄昏时天边各异的火烧云;冬日里的第一场雪……这种种多姿多彩的校外生活体验,又给学生带去了生动的素材。
二、学会“剪枝”,将素材加以删减
积累的素材多了,于是有的同学想“以多取胜”。 其实作文中材料过多,反而冲淡中心。比如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后来后,我组织学生写《白马涧一游》白。有多位学生这么写:从出发前的准备,写到集合,乘车,车厢中的欢乐,在白马涧看单轮车空中表演,午餐,游戏,回校,直到晚上久久不能人睡,事无巨细,全盘托出。然而,材料虽多,没有中心内容,流水账式的,使人看完作文感到模糊一片。显然,需要删减的材料太多了。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确立中心,然后将能突出中心的材料留下,无用的材料删掉。
再如写《最难忘的一件事》这类叙事类的,学生遇到的事很多,爸爸、妈妈为自己过生日啦、与同学发生争执啦、一次难忘的运动会等。
当面对众多生活素材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取舍,如对事情加以分析,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做到有详有略。
总之就像《剪枝的学问》中所说“减少是为了增加”,去糟取精,选择凸显中心、更有价值的材料,减少是为了诞生更加精彩!
三、内容真实,表达真情实感。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文章的精神在于真实。”脱离生活的材料是空的,再普通的素材,最朴实的文字,有时候也能在你独具匠心之下变成一篇让你感动不已的作品。
1、用真事感受真人。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是一篇写人的,在教学中我以《我的同桌》为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除了外貌之余,我让学生展开回想:他(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用一件事来说一说吗?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习作片段:
片段一:我的同桌真是个讨厌鬼。当我认真写作业或看书时,他总是用一些小动作来引起我的注意:有时会不停地摇晃桌子,有时会故意把铅笔或橡皮丢到我的面前。当我请他停止这种恶作剧时,他毫不理睬,甚至有时还要恶人先告状,向老师说我开小差。真希望我的同桌能改掉这个令人讨厌的毛病。
片段二:我的同桌常乐于助人。有一次快上课时,我发现自己忘带了语文书,急的我团团转。这时,同桌悄悄问我:“怎么啦,愁眉苦脸的?”我无奈地回答:“忘带语文书了!”“给,看我的吧!”说着,他把语文书放在课桌的分界线上,我感激地望了望他,真诚地对他说了声“谢谢!”“我们是同桌呀,应该互相帮助的!”同桌的话让我心里暖暖的。
在这一件件小事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2、用真实感悟真情。人们常说:真情最可贵。一篇文章一旦融入作者内心最真切的感受,最容易打动人的心弦。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寒假中,我布置学生在假期中写一件难忘(或有趣)的事,由于时逢春节,结果学生都写了到哪做客,一家团聚过节,抒发了自己愉悦的心情。唯独小雅,一个安徽小女孩,她在作文中不是着重写新春的愉悦,而是挂念着小时候照顾她的爷爷、奶奶,由于疫情一家不能团聚的惆怅和思念,小作者的心理刻画十分逼真。尤其是在文章的结尾处,她写道:“在今天,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只有与家人团聚在一起,才会是快乐的。” 开学时,我向大家介绍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听了也都感叹不已。谁说新春佳节非得表达愉快之情?这才是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感受呢!正是由于小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文章特别感人肺腑。
生活中,蕴藏着多少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写作材料啊!我们应勤于引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善于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在披沙炼金,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真正提升写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