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2期   作者:喻梅
[导读] 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接班者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喻梅
        河南省商城县第四小学 465350
        摘要: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接班者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同时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治国理政的主要特点之一,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应当落实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校园,采用各种新的教育手段和模式。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小学校园;实践探索
引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小学生学习有了更多的来源,借助互联网平台,他们有了更多学习的渠道,五花八门的信息搭载互联网的载体,进入了学生的眼帘,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没有尺寸的把握,往往是什么都学,不会区分,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在学校能够接受明确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理念,做好理念的践行。所以,我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是极其重要的,在对学生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民族信仰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校园,走进小学生的课堂,让小学生能够深刻学习,深入认知并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这种精神、这种价值观传承下去,学校要做的还有很多,教师要学习的也有很多,文章提出一些相关的策略,希望起到参考的作用,也希望对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较为正确的引导。
一、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及原因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当中,校园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做得不够充分:第一,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活动缺乏活力。小学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主要以背诵《弟子规》为主,一般是早晨的晨读和课前的背诵为主,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以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的态度去应对,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并没有深刻体会到这其中的含义。其实在大多数的小学生心里,是希望学校引领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可以契合他们的兴趣爱好的教学,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背诵。另外,教学活动虽然是以活动的形式举办的,但是在实际的开展当中,教师举办的文化活动缺乏活力,不是黑板报就是诗朗诵,文化活动的单一形式难以长期引起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会变成形式上的敷衍。第二,教学课程单一,忽视相关教学课程的融合。在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程上,课程的内容只是限制于一节课的教学,能涉及其他课程的也只有语文课比较多,除此以外,数学和英语的教学课程上很少会穿插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不是一个单一的课程,它更像是一种文化精神,是需要在教学的多个方面全面灌输的。第三,教师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匮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校自身具备丰富的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很多教师在这方面储备的知识并不完善,甚至有些还一知半解,特别是除了语文教师以外的教师,几乎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过多的了解和意识。
二、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策略
        (一)落实注重整合各方力量
        为了促进“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应注重整合各方力量,在实际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不仅要体现出学校的中心地位,让学校当作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阵地,同时还要加强和家庭、社会的联系和沟通,实现三方共同协作配合,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工作有序开展。第一,各学校要想在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工作当中具备主导权,要注重考虑各方面原因,因地制宜地制定传统文化教育策略,要求学校以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校本化发展为主要目标,有针对性地融合本校情况,关注本校学生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学习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开发能促进学生发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校本课程或者课外资源,再落实在实践中优化改进;第二,学校要定期和家庭、社会等力量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力量的教育潜能,实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而“互联网+”技术在该教学模式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因为对于“互联网+”来说,其最为显著的性能就是社交性,合理利用网络互动平台以及社交软件会给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主体的交流提供便利化条件和方式。
        (二)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担负着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唯有先“立德”方可后“树人”。实现“以文育人”,必须着力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言传身教能力,为学生把好文化供给关。一方面,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逐步内化于自身文化结构体系之中。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判断能力,灵活处理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问题。由于青年正处于成长期,文化判断能力有待提升,若未能接受正确引导,则难以有效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甚至会片面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以学校文化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活动实践相融合
        传统文化不同于其他学科,学校应该结合传统文化内容融合学校文化,将学校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设计好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教育活动,在学校内组织开展,提升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在过传统节日时,学校也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在中秋节,学校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秋诗句的比赛;在元宵节来临之前,学校就可以组织猜灯谜比赛;对于端午节,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的龙舟赛。让学生通过传统节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每个传统文化节日都有自己深刻的意义,对学生传承文化,树立价值,塑造学生人格,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学校应该把握这一点,做好节日活动的设计,为学生深入传统文化的了解,都有良好的基础和铺垫。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有相当丰富的民俗活动,所以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民俗活动。
        (四)树立正确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要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所谓价值观,就是指引领人的思想的观念,是对事物总体看法的评估。而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在教育教学中也是有所要求的,即是要培育拥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不断探索进取的创新精神。而这些教学价值观是可以引领教师更好的贯彻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也是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第二,发挥校长的亲身示范作用,精神引领作用。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是教师的教师。校长对于一个学校的管理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管理当中,校长应当发挥带头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水平,并引领教师和学生不断学习。
结束语
        文化是我们历代祖先的总结,也是他们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是维系我国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能够继续繁荣发展的重要一步,所以加强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念,记住我国的千年古训,提高自身素质是势在必行,学校必须将此进行落实。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B1318
参考文献
[1]温立祯.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继承[J].新课程,2020(38):223.
[2].精彩纷呈张扬个性——广东省东莞市东源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J].万象,2020(Z4):2+129.
[3]罗丽丹.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滋养校园,润泽师生——湖南省郴州市湘南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J].教师,2020(22):2.
[4]王沁怡,王之秋.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与策略[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07):205-206.
[5]张晨.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8(11):2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