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落地有痕的劳动教育——“新劳动教育”实践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 颜小阳
[导读] 现代社会要求学校开展全面教育,学生全面发展

        颜小阳
        晋江市安海镇前埔小学  362261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学校开展全面教育,学生全面发展,而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就是劳动教育,其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极大作用。在新时代下,劳动教育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在立场上方面,劳动教育真正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实质结合;在内容方面,消费教育、闲暇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观;在功能方面,着重强调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存在性价值,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更强的自我存在感;在实践方面,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与劳动价值观,构建出开放性与整合性为一体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时间体系。针对此,笔者在本文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开展原因;开展实践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而这一内容也被纳入到2018教育部门工作要点之一,随着第十三届两会的召开,劳动教育成为人大代表以及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并重新回归,成为现代教育中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在新时代下,要如何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办落地有痕的劳动教育呢?
一、“新劳动教育”的开展原因
        不管是在过去的教育中,还是在现代教育中,劳动技术课程一直都在学校必修课程表中。但即便这样,教育专家依然对劳动教育忧心忡忡,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还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很多环节也非常薄弱,培养的学生也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动手能力以及劳动意识都非常差。对于该问题,《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给出了解释。
        关于“五育并举”,王毓珣研究员认为:在五育中,首先体育是基础层次的教育,其所包含的身心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保障;其次,美育、德育、智育是精神层次的教育,换句话说,德育与智育就相当于人的两条腿,只有粗细、长短一致,才全是一个健全的人,才能健康发展。美育则是一个桥梁,促进智育与德育的有效沟通。美育、德育、智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后,劳动教育,这是最高层次的教育。
        在当前新时代,为什么要开展劳动教育呢?王毓珣研究员表示: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的实质就是身体与脑力的有机结合,根据时代要求、社会责任对新时代劳动者进行培养,而这些劳动者必须要具有劳动意识、劳动知识、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劳动技能等。而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进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劳动教师在教育中也越发显眼。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教师姜腾表示,新时代中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缺一不可。在劳动教育中,要全方位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实际内涵基础上做好育人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是纠正实际教育所具问题的需要。
二、“新劳动教育”“新”在何处
“新劳动教育”的“新”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育人理念指向“新时代”;第二,育人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第三,育人途径指向“课程化”、“体系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劳动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新劳动教育”目标,为自治、逸美、焕新。所谓自治,就是通过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服务与服务他人的本领;所谓逸美,就是对学生美己、美人以及懂美、会美的情怀与品味;所谓焕新,就是在学生的脑海中树立想到即行动的意识与精神。
总而言之,“自治、逸美、焕新”就是“新劳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生命质量提升在不同维度的实践转化。


三、“新劳动教育”的开展实践
        1劳动课程:项目设置具体化
在新时代下,开展劳动教育就是将其渗透于“基础课程—探索课程—拓展课程”之中,以多种融合形式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劳动学习。
第一,开展基础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在该课程中 ,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劳动素养以及劳动习惯进行培养。老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社区的事情参与做,家庭的事情主动做的”原则设置基础课程,主要有校内劳动、社会劳动以及家庭劳动。
第二,开展探索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该课程是对基础性课程的深化,主要目的是对学生劳动技能进行有效培养。具体可以根据地域性、学习特色进行开展,让学生在劳动中提高自身的劳动审美、劳动技术以及劳动价值。就像厨艺大比拼这项活动,可以分化为三大环节,学校技能训练——家庭操作提高——社会实践展示。后两个环节围绕第一个环节展开。就像在包饺子的学校中,学生可以选择工具和食材,学会如何包包饺子;之后,回到家长与父母一起包饺子,在父母的帮助下不断提高包饺子技术;最后,参与社区活动,开展包饺子大赛,并拍照展示。
第三,开展拓展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特长。该课程要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归为“劳动才艺课程”,从而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人文底蕴以及审美能力。在劳动才艺课程中,主要有民俗类课程(陶泥制作、竹枝歌舞等)、基地实践类课程(家禽饲养、水果种植等)、班级创意类课程(废品回收与利用、环保宣传活动),这样,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家长,形成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
        2劳动实践:家校社联动常态化
(1)在学校中设置劳动实践小岗位
    劳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校园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劳动自主意识。就像“小小美容师”这一课程中,主要设计的小活动有:绿化修剪岗、午餐清洗岗、值周训练岗等,并将各个岗位的完成情况全部都记录在岗位手册中,并拍摄相关照片,填写岗位总结与经验。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就劳动实践当中,激发他们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与习惯。
(2)在家庭中设置劳动实践课程
    除了学校,家庭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开展家庭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联链接起来。具体来说,可以开展“金手艺”课程,让学生与家长一起买食材、制作制品,并分享与销售美食。之后,再让学生用视频、微信对美食的制作过程进行讲解,并说说自己在这个劳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在这个课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微信、钉钉等软件进行直播,与大家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促进学生劳动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提高。
(3)在社会中设置劳动小公益课程
在劳动教育中,社会公益性服务是学生劳动价值观养成的一个有效途径,带领学生参与公益性活动,可以让学生对社会、社会劳动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具体活动有:垃圾分类: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必须要具有爱护环境、尊重自然的行为和意识。可以让学生到社公共场所、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垃圾处理厂进行参观,了解处理垃圾的科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心义卖:在每年的秋收之际,学校各个班级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然后进行义卖,并将义卖的钱捐给当地公益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既增强了学生的劳动创造意识以及劳动服务,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心。
总的来说,在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目标以及内容发生了改变,为此,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要不断探索性途径,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从而以培养出更多的新时代劳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长清.如何更好地加强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要"六味"俱全[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5(11期):25-25.
[2]鞠静芸.匠心筑梦"动"起来——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学校的落地生根[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9,000(012):21-23.
[3]章振乐."新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新劳动教育"课程探索[C]//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2016.
[4]洪伊莎."新劳动教育"的回归之于当代小学教育[J].幸福家庭,2019,000(012):P.50-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