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带多路”式拓展阅读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林媛
[导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

        林媛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楚门中心小学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  317605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早在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在学生阅读方面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明确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在新“部编版”教材中,“扩大阅读量”已经成了改革的方向。那教师能否从课堂上做起,实现学生阅读质和量的提高?本文试从“一带多路”模式,探索在课堂上有效拓展学生阅读量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一带多路”

        在新“部编版”教材中,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阅读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教师们为此也绞尽了脑汁——每天布置阅读作业,让学生记录读书卡片等等。但由种种原因,最终效果却很难尽如人意。由此可见必须扩大阅读量,当然,“扩大阅读量”并不单纯指阅读字数的增加,它应该是培养阅读兴趣,学习阅读方法,提高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所谓“一带多路”,“一带”,即教材中的单篇课文,“多路”可以是单篇,也可以是多篇课外阅读材料,甚至可以是整本书。“一带多路”,旨在以教材中的单篇课文作为主要学习纽带,为学生开创出一篇、多篇、整本书的阅读通道,帮助他们用已有的阅读方法开阔阅读视野,获取知识,达成学生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最终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能否在教好课例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并让孩子把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实时的、有效的迁移?
        一、一带一路,一篇课内教材带一篇课外阅读
        “一带一路”式的拓展是课堂上最为常见的拓展。教师以教材中的课例为出发点,精心选择合适的课外篇目进行拓展。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神话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学习《女娲补天》之余,还可拓展其他神话故事作品;为了加深学生对同一主题的感受,在学习人教版五上的《学会看病》时,教师可以拓展阅读选学课文《剥豆》和教材之外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等同样表现母爱的文章。
        在阅读这些拓展篇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迁移学习课文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追求真正的“学会阅读”。特级教师虞大明对此作出了优秀的示范,在执教四下课文《麦哨》时,大明老师制定了如下学习方法:
        快速默读课文,用圈关键字的方法,圈出课文都写到了哪些乡村孩子的活动。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虞老师再提问:为什么要将吹麦哨,采集茅茅针两件事情写得特别清楚?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写作的奥秘:写文章要抓住最独特的事例具体描写,才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在拓展阅读环节,大明老师选择了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选学课文《可爱的草塘》,制定的学习方法同样如下:
        快速默读浏览,用刚才习得的圈关键字方法,圈出段落中北大荒孩子有趣的活动。
        学生们通过同样的方法,圈出了“拔野鸡,舀鱼”等关键词,再次感受了北大荒孩子独特的童年记忆。
        看似简单的方法迁移,实际上却是一举多得,既训练了学生快速浏览阅读的能力,又培养并巩固了他们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通过这“一带一路”共同点的研究,对文章的构思和写作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从“学会”走向“会学”,做到真正的“学有所得”。鱼和熊掌兼得,何乐而不为?
二、一带多路,一篇课内教材带多篇课外阅读
相较于“一带一路”,“一带多路”能拓展学生更广的阅读面,速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来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鉴赏文章的水平和能力。
例如,学习中国神话传说《女娲补天》。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神话的魅力,教师让学生去找出文章中能体现神话故事想象奇妙的地方。

在反馈交流中,学生发现了结尾句中“五彩的云霞”和前文女娲补天所用的“五彩石”是相照应的。接着,教师出示生活中各色云霞的图片。学生发现:神话之所以奇妙,是因为想象跟现实生活是有一定关系的。在此基础上,此时可以用“一带多路”的拓展式阅读让学生加深体会,拓展不同版本的教材阅读。
在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五彩石描述如下: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而在湘教版教材中,关于五彩石的描述略有变化:
女娲拣来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放在一个大坑里,燃起芦柴烧炼。
此时,教师就可以拓展湘教版的《女娲补天》供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巩固学生对神话故事特点的印象。
师:在湘教版教材中,五种颜色从“红、黄、蓝、白、青”变成了“红、黄、蓝、白、黑”,这个颜色能不能换?
        生:能换。因为神话的想象跟现实生活有一定关系,而之前从老师的云霞图片当中,也有黑色的云霞。
        师:也就是说——
        生:现实生活里云霞有的颜色,都可以换。
        师:那我可不可以把五彩石换成七彩石?
        生:可以,因为云彩还有好多种颜色。
        师:这就是神话故事中想象的神奇。虽然很神奇,但是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关系。
通过对不同版本《女娲补天》的拓展阅读,不仅使学生领略到了神话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意识到了神话与现实生活的一定联系,不仅停留在文学作品的表面欣赏,更上升到了文化鉴赏的高度。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拓展阅读冀教版神话《后羿射日》和苏教版神话《嫦娥奔月》,继续追寻神话与现实生活的一定联系。
通过“一带多路”式的拓展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实效,还扩大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强了事物的感受力,发展了他们的辩证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一带“壹”“陆”,一篇课内教材带一本著作
     随着学生学段的上升,阅读积累的增多,阅读技巧的成熟,生活经验的丰富,在合适的时机,教师应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单篇的、零碎的阅读走向长篇的、完整的名著阅读。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选自古今中外名家著作的片段。《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刷子李》选自《俗世奇人》,《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城南旧事》,《金钱的魔力》选自《百万英镑》等。这些片段固然经典,但终究是“残缺之美”。学生只有完全地走进名著的“大陆”,才能体会经典作品背后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精彩绝伦的艺术造诣,这样的名著阅读无疑更有意义。
引导学生阅读完整的著作,重点在于“激趣”。如何激发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经典的兴趣?以教学《景阳冈》武松打虎的片断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武松“英勇”形象的体会,教师出示同样选自《水浒传》的“李逵打虎”片断,并提问:同样是“打虎英雄”,为什么李逵的知名度就不如武松呢?学生能通过对比阅读,发现了作者施耐庵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明之处。在课堂结尾阶段,教师出示了清末明初评论家金圣叹对武松的评价:
        武松,天人也。武松之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容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学生从本课的学习中感受到了武松的快、捷、警。而其他性格的“留白”,更能促使学生对武松乃正其他好汉的性格探究,激发他们对文学著作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阅读不应当是“掘地三尺”般的学究型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读得广比读得深更有价值,正所谓“采的花多了,酿出的蜜才甜”。“一带多路”式的拓展阅读不仅能有效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还能帮助学生真正“学习”阅读,让他们在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审美情趣等语文核心素养上,得到切切实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虞大明.《虞大明与快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
        [3]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