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王小翠1 石希娟2 王文荣3 陈芳4
[导读] 想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其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王小翠1    石希娟2    王文荣3       陈芳4    
        1.郑州市上街区中心路小学
        2.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
        3.中牟县教体局教学研究室
        4.郑州市上街区中心路小学

        摘要:想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其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了解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本研究使用《优点与美德量表》对郑州市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郑州市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总体状况良好。(2)在24项积极心理品质中,公平、感恩、真诚、友善和团队精神位居前5位;(3)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在职称、学历、教学科目上存在差异。
        关键字:中小学教师  积极心理品质 发展特点
1.问题提出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群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心理品质至关重要,这将影响学生的发展乃至国家的未来。目前国内对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已有一些研究。曹新美在研究中发现,教师的幸福感与其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呈正相关关系[1]。余欣欣、李山的研究显示,积极心理品质减少了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奠定了教师享受幸福的基础[2];在完善教师的教育教学方面,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更有利于教师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平和的心态更好的解决处理学生的各类问题、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与成长[3]。从此类实证研究结果中不难发现,教师良好的积极品质,对于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是复杂的,不同学校、不同阶段的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是不同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师的个人幸福感和使命感因地区而异。因此,对本地区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可能存在的显著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可行策略,便凸显出了其必要性和实践价值。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分别在郑州市内15个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抽取了部分在职教师,共回收有效问卷数据3588份。其中男教师703人,占总人数的19.6%;女教师2885人,占总人数的80.4%。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参考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提升暨教师专业成长行动研究》课题组关于教师积极心理品质24项品质和目标及可操作特征的建议,使用《优点与美德量表》对郑州市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24项积极心理品质,共240个题目。
3.研究结果
3.1 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总体状况
        数据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整体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良好。其中发展较好的5个积极心理品质有公平、感恩、真诚、友善和团队精神,需要努力改进的5个积极心理品质有社会智能、信仰、创造力、有洞察力和勇敢,剩下的14项为表现中等的积极心理品质。具体见图1

图 1 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情况

3.2 不同性别的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情况
        数据分析发现,本研究中男教师和女教师各个积极品质的得分较为相似,且与郑州市平均值都比较接近。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性别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情况对比图

3.3 不同学段的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情况
        结果如图3所示,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积极心理品质差别较大。整体来看,初中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表现最好,其次是小学教师,高中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表现相对较弱。

图3 不同学段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情况对比图





3.4 不同职称的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情况
        结果如图4所示,不同职称的教师其积极心理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高级职称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表现最好,其次是初级教师,中级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表现较弱。


图4 不同职称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情况对比图


4  讨论
4.1 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总体状况良好
        分析发现,24项积极心理品质各项得分均在35-42分之间,都高于每项的平均分,说明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发展良好。近些年,积极心理教育在教师群体中进行了一定应用和实践,对提升教师积极心理品质起到了作用。所以,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具有现实依据,也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4]。在24项积极心理品质中,中小学教师发展排在前5项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公平、感恩、真诚、友善和团队精神。这个结果符合教师群体的特点,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也在无意中传输这样的价值观,教师自身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一定是更加突出。
4.2 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性别和学段差异
        本研究中,在中小学教师24项积极心理品质中未发现有显著性别差异。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不同[5],可能由于本研究对象中男性教师群体所占比例较少,仅有19.6%,在本身差异不大的前提下,男性被试所占比例较少,在最终数据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整体来看,初中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表现最好,其次是小学教师,高中教师表现相对较弱。这一结论得到以往研究的证实[6]。从实际情况看,高中教师面临高考升学压力和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家长和社会也普遍更关注学生的高中阶段,这使得高中教师承受的压力更大,其积极心理品质还有待提升。
4.3 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职称差异
        初级教师大部分是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家庭负担较小。而中级职称教师,大部分是学校的骨干力量,需要兼顾工作和家庭,部分教师也产生了一定的职业情绪耗竭和职业倦怠,所以,中级教师积极心理品质表现弱于初级教师。这也提示我们,中级教师应该是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培训的重点对象。
5.结论与建议
        (1)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较好。在保持优势的同时,着重培养“创造力”、“洞察力”和“勇敢”品质。
        (2)未来,要更加关注高中教师和中级职称教师的成长,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制定培训方案,提升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新美.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要素分析与行动策略[J]. 中小学管理, 2018, 000(005):47-50.
        [2]余欣欣,李山.积极心理品质: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3]门瑞雪.积极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001):4-6.
        [4]葛明荣,王晓静,梁建芹. 初中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8):72-75.
        [5]廖伊婷. 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 2016.
        [6]李敏,杨全印.教师积极心理品质: 发展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教师教育分析,2020(32):69-75.


        本论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一般课题《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CJYC19170155)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