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霞
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611730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涵养、诵读、熏陶与感悟,但弱于思维的训练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就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可以看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学的必需,而非通常意义理解的思维是数学等理科学习内容。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思维的发展,让语文素养落地生根,本文以《跳水》一课的教学为例,浅谈我的一点思考。
托尔斯泰的《跳水》一文编排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语文要素目标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了解大意后,围绕孩子在桅杆顶端,上下不得,生命悬于一线的危急,船长急中生智,以命令儿子跳水的办法挽救了儿子。有的学生不以为然,并不觉得这办法有多高明。这样的认识,可能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理解,船长人物形象把握,还是感悟本单元思维与智慧的火花这样的人文素养目标落实,都是缺乏深度的浅表性阅读。基于这样的学情,只有借助语言文字,组织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积极思考,才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重点,并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发展思维能力。
一、多角度想办法 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因此基于上述学情,提出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有没有比船长更好的办法?”结合自己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说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质疑。这个问题,打破船长的救人方法并非唯一,给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多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经过激烈的讨论,想到的办法大致是:
拿到帽子转身,爬过横木,再顺着桅杆滑下来。理由:曾经在小区的单杠上吊着平行移动,是可行的。同学们纷纷质疑:单杠很矮,人吊在上面,没有心理恐惧,能够从从容容。而在高高的横木上,下面是硬硬的甲板和大海,心理是紧张害怕的,别说爬着走了,就是死死抱紧横木,也要很大的勇气。
有的小组办法是,水手们用一张网接住掉下来的孩子。也遭到了质疑:一是找到网需要时间,孩子的处境危险,一刻也不容耽误,就是有现成的网,孩子在掉下来的过程中,体重会大大增加,水手们承接不住,也有可能摔在甲板上。
还有的小组是等风来让帆鼓起来,顺着帆滑下来。立即被质疑,课文一开始就交待了,“风平浪静”,不可能有风。仔细观察插图,即使有风,帆并不是挂在甲板上,而是与甲板有一段距离,也可能会摔下来。
在成人眼里,学生们的有些办法显得幼稚可笑,可正说明了思维训练与提升的必要。此时,办法的可行性并不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结果,而是引领学生经历船长的处境,在思索办法的过程中,交流、碰撞、质疑,互相启发,互相交融,让思维在各自的轨道渐趋深入、完整,从而获得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成长。
二、再现船长思维 在比较中发展思维
比较分析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思维过程,能揭示出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在教学中,有了上文的教学铺垫,再回到文本,聚焦船长,勾画出船长的动作、语言,与学生们想的办法比较后思考,船长的好在哪里?
经过比较与分析,同学们发现,船长用枪逼着孩子跳水,让孩子没有时间犹豫,刚刚从拿帽子的情境中抽身,来不及感知自身的危险处境,没有了恐惧,勇敢地跳入水中。同时,船长还考虑得非常周全,预测跳入水中,有得到营救的可能性:此时,甲板上有潜水技能高超的水手,正密切关注着孩子发生的一切,当孩子落水瞬间,已明白救人职责,且有专业救人方法。
经过一番分析比较,明白船长的方法虽然冒险,但危急关头,是化险为夷的最好办法。
接着还原情境,进行说话练习,“如果你是船长,此情此景,会怎样想?”
当我举起枪,对准孩子,我想——————。于是,我命令孩子,“跳,往海里跳。”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分析是内在的,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外显。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船长的思维过程分析,语言得以呈现,使思维与语言,语言与思维水乳交融,比翼双飞。在思维训练的同时,船长临危不乱,果断冷静的形象也水到渠成地印入学生心中,完成本文的教学重点。
三、探寻情节安排 在因果分析中发展思维
思维品质的提升,既可以着眼内容,加深理解,把握形象,又可以关注语言表达,文章脉络,篇章结构。特别是布局谋篇,情节设计,往往暗含着逻辑关系,需要引领学生,向着思维的深处漫溯,去发现写作的秘秒,从而让习作思路清晰,层次更符合逻辑。
《跳水》课后的第二道思考题“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仔细研读,水手的笑,一次次程度加深,引导着故事向前展开,推动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这里包含着一种因果逻辑关系,看似闲来之笔的水手们的笑是因,果却是刺激了猴子,激发了孩子。为取回帽子孩子不顾一切,直至命悬一线,将情节引向高潮。
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几处描写水手们的“笑”的句子,分别是:哈哈大笑,再是大笑,最后是笑得更欢了,发现一次次笑的程度加深了。再思考,能不能删掉这几处笑?经分析后学生们发现,每次笑声后,紧接着有猴子或者孩子的描写,程度也是一次次加重,猴子更放肆,孩子更生气。比如,第一次笑,使得猴子更加无所顾忌,抢孩子的帽子开心。假设水手们不笑,猴子是人来疯,就没有抢帽子好玩儿的兴趣了。水手们的笑让孩子开始是哭笑不得,后来,就气得脸都红了。笑让孩子下不了台,失了面子,非要追回帽子不可,直接导致走上桅杆顶端,有了生命危险。
此时,“水手们的笑”是猴子和孩子的助推器,引导着双方继续沿各自的思维向前。继续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其中的因果关系。最后老师再适时总结:同学们的表达思维清晰,逻辑推理严密。这告诉我们,写作要像托尔斯泰一样,每一处描写,都要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好铺垫,而不是想当然。
教学并不止步于此,布置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细读原文,找出文中看似简单的无谓描写,实则却是伏笔,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小组讨论后接下来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小说情节安排的前后关联,思维的详细缜密,是心有所悟的。
有的小组说,当天的天气是风平浪静,这样写,水手们才可能在甲板上休息放松,逗猴子玩乐。如果天气不好,水手们就没有心情来逗猴子了。还有后来为救孩子跳入海中的情节也做了铺垫,只有风平浪静才可能更好救人。
有的小组则发现,开篇的第一句“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看似简单平凡的一句,也是一处伏笔,这是一艘帆船,只有帆船上才有桅杆横木,孩子后来的危险发生地点;水手们在回程中才会有放松的心态,来逗引一只猴子;回程,比去时对海域更加了解,也是快速营救孩子的有利条件。
更精彩的是有的还发现船长的儿子不大不小,刚好十一二岁,也与情节发展有关。这个年纪,正是自尊心、羞耻心最强烈的年龄阶段,经不起别人的一点轻视与嘲笑,再危险也要不计一切后果挽回尊严,直接把故事引向了高潮。
这样一番交流分享,同学们领悟了托尔斯泰写作的秘密:情节设置,需要前后关联,环环相扣,每一步都需要周密的思维,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剧本创作中的“契诃夫之枪”理念,就说到如果在第一幕里边出现一把枪的话,那么在第三幕枪一定要响。联系班级学生的习作现状,常常就暴露出这样的问题:写着写着,突然冒出来一个情节,前文没有一点交待,让人摸门不着;要不则是前文写到的情节,后来就没了“音信”。这种能力,需要学习和感悟像《跳水》这样经典文本中的情节安排,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