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2期   作者:张文静
[导读] 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推动学生尽最大可能的吸收所学的知识

        张文静
        温州市龙湾区永中第二小学 浙江温州  325024
        摘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推动学生尽最大可能的吸收所学的知识,协助教师完成教学的任务,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思维性以及抽象性较强的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的现象依旧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其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做论述,详情如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引言
        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其学习的兴趣降低,久而久之还会使其产生抵触甚至是厌学等不良心理,对于小学学生而言亦是如此。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得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便成了教育工作者当前所需面临的重要任务。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存问题
        由于数学在生活中的功能主要是为日常生活服务的,要联系生活,就必须通过以生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阐释课堂上的数学理论知识。显然这个步骤必须由小学数学教师来完成,学生的充分参与也只能在教师有了基本阐释,学生有所理解之后。但是,部分教师还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往往又走入以往的考试模式下。
        2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2.1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学习环境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之一是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学习环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枯燥乏味地讲、学生机械单一地练,课堂氛围沉闷,学生表现沉默,教学质量低,学生学习效果差。新课改的目的就是改变这种落后、低效的模式,以兴趣的激发为着眼点,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快乐探究,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为了营造“寓教于乐”的环境,首先,教师应改变“严师”的形象,不能让学生畏惧、害怕,而是让学生尊敬,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之效。否则,如果学生对教师畏惧有加,久而久之,就会对教师存在偏见,对这门学科形成偏见,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为此,要想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教师应采用“微笑”教学,在课堂上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错误等,例如,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既指出不足,也不至于学生失去自尊。如一道问题是:某厂上个月用钢材308吨,比原计划节约了42吨,节约了百分之几?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几位学生这样列式计算:42÷308≈13.6%。对于这样的算式和答案,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以启发的语气引导学生:问的是什么?节约了百分之几,应该是节约的数量除以什么?这样,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会顿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在课堂上,教师的微笑、点头、竖起的大拇指,会让学生身心放松,心理得到慰藉,从而让学生爱上教师,爱上数学学习。
        2.2通过归纳法创设问题情景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之二是通过归纳法创设问题情景。这种方法也被称为科学方法,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一般,从实例到规则或公式。在这种基于归纳法的方法中,学生被介绍一些类似的例子或问题有关一个特定的领域。然后学生们尝试通过观察来建立一个公式、规则、法律或原则。如果一个具体的结果对那些类似的例子或问题成立,那么它对所有其他类似的例子也成立,这种方法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和公式或规则时很有用,喜欢归纳方法的学生可以推断出更复杂的规则公式。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因为学生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学生可以自己制定法律和原则,所以这给了他们信心,这种方法是基于推理与实验的,所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习环境更加有趣。因此非常适合小学的班级学生,因为这很容易记住他们自己证明的定律或原理。
        2.3创设课堂探究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之三是创设课堂探究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中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重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教师所引入、收集和创作的教学资源应该紧紧贴合实际生活,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学习,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2.4基于图形特点探究的“以数辅形”思想的应用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之四是基于图形特点探究的“以数辅形”思想的应用。为了更好地解释图形特点,需要切实借助“以数辅形”思想来掌握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比如在进行长方形与正方面的面积训练课教学时,给学生进行如下设计:用1厘米长的16根火柴可以围成几个正方形?面积最大为多少?这样的问题虽然学生通过“形”能粗略感知差距较大的图形面积的区别,但是随着差距逐渐缩小时,学生就难以直观地感受。而此时如果通过计算“数”的基础上,与“形”进行直观结合,就能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周长相等时,长宽之差越小,所得长方形面积越大”的规律,在掌握图形特点的同时,结合长方形周长的特点,采取假设方式,将周长为16里面的长方形全部罗列出来,并采用长方形面积公式对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在具体数量面前,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面积数量大小,轻而易举地找到面积最大长方形。
        2.5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之五是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应用思维导图反省之前的学习过程,进而可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查缺补漏,达到更好的学习的目的。学生还可以在进行习题练习的过程中做好思维导图模式的应用,从而可以使解题过程变得更加快捷。例如,教师一般在习题讲解之前都会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分析,学会生可以更好地应用学过的知识进行习题分析,从而可以立竿见影的解决习题当中的问题。将知识点与思维导图进行融合,能够使知识点变成一长串相连接的知识链,学生可以通过整体的记忆获得更加完整的学习体验。学生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进而可以更好地找到其中的答案。教师与学生应用同样的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分析,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距离,从而可以实现平等的沟通,能够使思维导图的不完善内容得到充实,可以使知识点的掌握更加全面,学生还可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问题反思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具备更强的生活技能,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同时,教师也能在过程中加深对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及学生的理解,有更大的勇气摆脱以往教学中的窠臼,不断创造出更符合小学生成长需求的具体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弗莱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46.
        [2]车文胜.凸显数学本质:走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数学化”[J].课程教学研究,2018(8):65.
        [3]喻平.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1.
        [4]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M].盛群力,沈祖芸,柳丰,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