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会”到“会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突破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第34期   作者:石峰
[导读] 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学会课本知识
        石峰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路村中心学校  046100
        摘要: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学会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交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数学。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实现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教学突破,就要从教育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探究、学会合作、善于动手实践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引导。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学突破;数学;
引言:在新课标的教学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是否学有所获、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还更加重视学生能力以及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在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于知识的学习大多数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学会”的程度,如果教师不加以启发与引导,那么,小学生自身对知识以及某种学习方法就不会有过多的思考与感悟。所以,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与创新,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一、教育学生从何处寻找问题,使学生敢问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在传统教学中有所突破,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学与引导,促使小学生从原有的“教师逐步带领式学习”转变为学生自己会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课堂教学的重点以及突破口就在于教育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试想如果学生会学,但是没有明确的问题作为学习的导向,那么这种所谓的“会学”就是盲目学习,不能从真正意义上称之为“会学”。所以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从“学会”到“会学”的首要条件,就是教育学生会寻找问题,做到敢问问题。只有明确了问题,学生才能在自己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解决,从而实现“会学”的目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此方面教学:
(一)、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课题”是数学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向盘,那么新课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小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敢于提问的能力:“同学们,这节课的课题是‘三角形的面积’,那么在课前的预习中,大家知道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底×高是什么呢?公式中为什么要用底×高再去÷2呢?”通过教师的提问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题能够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做到深刻认识,还能增强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思维,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如何做到“会学”。
(二)、启发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提出问题
        数学的学习,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将其与新知识结合起来,认真思考,不断探究,从而发现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时、分、秒》这一课题时,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提问的目的,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较浅学习,大家知道了1小时=60分,1分=60秒的简单换算,但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一小时等于六十分呢?同理为什么一分钟等于六十秒呢?”从而促使小学生将新知识与所学过的旧知识进行联系,开动脑筋来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动脑思考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从传统教学中有所突破,不仅需要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引导小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那么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数学教师将小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促使小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探究未知知识,学会通过合作解决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当小学生能够具备问题探究能力以及合作精神,那么学生才会更好的从“学会”转到“会学”的状态,进而减轻教师教学压力,有效提高教师数学教学效率。
(一)、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课堂的教学,除了教师必要的课堂知识讲解之外,重点是要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或者重点练习题来激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对重点知识展开探究,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向本节知识重点的方向探究,然后通过教学活动来促进课堂探究的有效展开。比如在学习《小数乘小数》这节课程时,为了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节课讲完所有知识点的情况,数学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进行这节知识过程中展开这样的问题探究:“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会将整数与整数进行运算,那么这节课,老师让大家运用先前的学习思想算一算2.1×0.9的积是多少?提示大家可以将这两个数看成近似的整数,(学生思考计算),那么根据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大家通过讨论探究一下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可以怎样计算呢?(在学生讨论后老师进行讲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通过数学教师的课堂引导,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交流探究,以培养学生学好数学所应具备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小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组织小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合作,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是核心,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除了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夯实小学生数学基础之外,还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通过课堂展开小组讨论、小组协作答题等教学环节,让小学生从小就有合作学习的意识,这不仅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还能教育小学生学会高效学习数学。
三、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新课标的教学背景下,不提倡教师整节课都为学生讲解知识,这样过多知识的灌输,又得不到及时的动手练习,容易使学生学习产生疲劳。因此,就上述状况而言,现阶段更建议数学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将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用来进行教材知识的讲解,而剩余的三分之一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动手练习的时间。让小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利用所学知识点去解决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时,为了使小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圆柱体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桶状,然后根据上底和下底的直径剪两个圆,这样学生就能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体,再让学生自己探究其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会比教师公式讲解更让学生记忆深刻。那么,这样的实践课堂也为小学生以后遇到数学问题提供学习的灵感,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事物,动手来解决问题,从而做到会学,有效达到数学教学方法传授的目的。
结束语:总之,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明确现阶段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兴趣所在,从而在原有教学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与改进,以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使小学生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从“学会”变为“会学”。
参考文献:
[1]、王庭德.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效率初探[J]. 学理论, 2009, 000(032):276-276.
[2]、黄志清. 从"坐中学"走向"做中学"——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观的行动研究[J]. 数学教学通讯, 2017(28).
[3]、李如坤. 新理念新方法新课堂——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 读书文摘(中), 2018(7):160-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