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第34期   作者:刘晓欢
[导读] 初中数学是一门关键性的学科,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刘晓欢
        灵寿县第二初级中学  050500
        摘要:初中数学是一门关键性的学科,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升学,给学生带来荣誉感和自豪感。互动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学习方式,所谓的互动教学就是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在讨论中学习。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师生互动、策略
引言
        初中数学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这些知识有些较为抽象,有些相对基础。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抽象性的知识相对较难,会遇到各种问题。课堂互动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通过互动,学生的潜力可以被充分开发出来。教师通过互动交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是初中数学课堂的重要角色。其中,教师是引导者、辅助者,而学生则是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和发挥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倡的教学原则。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受到了重视,但学生各方面意识和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其主体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通常不会主动投入学习中。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自己的辅导和指引,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在控制教学进程、设置教学目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学进程的把控和教学目标设置的有效性,需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进程和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要想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必须依靠长期有效的师生互动来实现。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具有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师生互动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课堂上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2.1转变教学思想,实现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还会阻碍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想要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教师一定要秉持素质教育理念,及时转变教学思想,摒弃“教师即真理”的想法,给予学生自主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不敢问、教师问不出的局面得到突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领路人”的作用,为学生营造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不断思考,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2创设互动教学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当中,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在此前提下,初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创设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并在该教学情境中增添师生互动环节,通过该方式构建学生情感与数学课堂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被激发出来,唤起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欲望。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截一个几何体”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当下最为流行的装修设计,主要是通过截取不规则物体的方式,使其产生不规则的美,这里准备了几样材料,大家可以自己尝试一下如何截取这几样物品,看看自己是否存在设计天赋。”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让学生真的动手制作截面,而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圆柱体、圆锥体以及正方体等几何体图形摆放到学生面前,让学生根据这几个几何体图形将自己想到的截面绘制出来,并采取拼图的方式,将绘制的截图图形在课桌上拼接出来。
        2.3巧妙设计问题,促进师生之间良性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兴趣,那么必定会投入十足的精力去学习。相反,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那么实际教学效果也会十分有限。对初中数学教学来说,问题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奥秘,加强问题与答案之间的联系,通过数学问题,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对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通过合理的手段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结合所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带领学生一同探索数学知识的秘密;通过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实践探究解决问题,保证教学内容得到突出,锻炼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最终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2.4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教学中是一定存在的,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掌握能力不同,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互动的时候,应该选择不同层次的问题问学生,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让大家都能够参与课堂活动,能够学习自我思考。在对数学小组进行分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合理搭配。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稍微落后的学生,让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在讨论过程中都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时,对于这些稍微落后的学生,也需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在课余时间能够积极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给学生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
结束语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主要科目之一,数学教学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持素质教育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有效性,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文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情感读本,2019(14):78.
[2]李伟.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文理导航(中旬),2018(02):35.
[3]蔡风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技巧[J].新课程(中学),2018(0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