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登莲 张丽娟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水泥小学157041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逐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现阶段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新任务,而且是教育部提出的新的要求,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小学数学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情境设计、教学观念转变三个方面探索问题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问题;培养策略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找出可能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问题,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不仅可以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而且能满足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要求。从目前的教学现状出发,挖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教科书的限制
小学数学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和沟通的纽带,更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和养成数学能力的源泉,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或多或少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在教材的整体结构、知识点的编排方面,存在着限制小学生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因素。现阶段的教科书只是将一个一个的数学知识点罗列出来,知识点之间的过渡不够连贯,甚至会出现跳跃式的衔接,从一个知识点直接跳到后边的知识点[1]。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智力处于待开发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无疑加大了数学学习压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一知半解,也难以在跳跃性的教科书中建立知识框架,梳理自己的思路。由此会大大挫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降低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教科书中简单固定的文字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教学观念的限制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教学质量。在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下,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有部分教师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始终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对学生实施灌输式的教育,学生按照老师的思维方式思考数学问题,被动的进行学习[2]。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被限制,被动接受的知识难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阻碍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影响学生全方面发展。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
(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由于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编排和结构体系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现状存在一定偏差。基于此,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必须高度明确课本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别。备课时,深入分析教学大纲和本班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熟悉掌握教材知识,明确教学重难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调动一切教学技能,使学生掌握逻辑连贯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时,从知识的体系来看,平行四边面积公式是本章的核心,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都是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融合起来教学,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教师又巧妙过渡,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把它一折为二,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面积是多少、三角形面积该如何计算?打破教材的限制,将课本中的两节内容融为一节课中解决,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
(一)科学设计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课本中固定式的文字很难被学生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将抽象的数学公式和概念等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事物,以适合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将小学生们喜欢的游戏环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3],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促使儿童快乐学习、热爱学习,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教师也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将抽象的知识融入到情境当中,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独立体验,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比如,在学习“乘除法运算”这一章节时,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记忆乘法口诀,教师就可以在课堂环节中设计一个“逢七过”的游戏,全班学生进行数字接力,遇到七和七的倍数喊“过”。设计这种课堂小游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口诀,牢固掌握本节知识。
(三)有效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学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现象,通过在课堂中提出一些发散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4]。
比如在学习《时、分、秒》一课时,教师向学生展示出一个钟表,开展以下互动:
老师:同学们知道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吗?
学生:钟表。
老师:那同学们知道钟表有什么用途吗?
学生:告诉我们时间。
老师: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认识时间。
学生:好。
新课开始前,用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便更好的展开教学。
总结: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大纲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改进教学策略,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序进行,促使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而构建真正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吴美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观察.2020(11).955-955.
[2]马仕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学生课堂,2018(08):140-140.
[3]李太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7(12):016-016.
[4]马丽敏.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10):12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