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中史料选用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第34期   作者: 马海峰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历史科学核心素养越来越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
        马海峰
        山西省晋城市第二中学 048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历史科学核心素养越来越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由此看来,史料实证的方法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需要。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师生通过史料实证来学习历史,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正确方式。史料实证是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1],通过学习史料是正确理解与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重要方法,同时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历史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品质。目前,史料实证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高中历史老师的重视,关于史料论证的话题也日益被人们讨论。因此,本文以史料实证为题,以教学实践为例,对高中历史复习中史料选用进行教学策略探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策略
        历史是记录人类一切活动的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要想解决历史问题,人们必须通过考证、叙述和分析历史资料才能了解、判断历史事实。通过对史料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探索历史。同时对于史料的分析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思考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历史思考。史料教学也是检验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在高三历史教学的一轮复习中充分运用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老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
        一、巧妙选用历史史料,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二十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以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得一种内在力量。因此,在学习历史中,教师可以借用史料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某一科有兴趣的时候,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钻研它,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高中历史内容丰富复杂,知识结构紧密,因此,学生难免会觉得历史学科枯燥无味。同时历史需要学生有强大的梳理结构能力和记忆能力,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借用史料研究激发学生兴趣,选用适当的史料,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
        比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一部分历史知识时,对于全球化的开端这一问题我们如果只看书本上的知识,对于世界的发展简单的一笔带过,了解世界历史是如何开启的话,未免有些枯燥和解释不完整。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新航路开辟”为依据,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讲解15世纪前后的区别与联系。教师也可以借用多媒体直观的展现新航路开辟的路线,这种直观的接受新知识要比老师口头传播的效率高很多。直观展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老师则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走,从而使学生发挥自身潜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进程,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二、创设历史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程的不断改革下,高中历史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要掌握历史的基础性知识,还有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2],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要看到历史的本质和内涵。高中历史内容丰富,要求学生记忆和背诵的知识点较多,学生未免出现知识点混乱或者记忆较浅的现象。在课堂当中,许多学生由于缺乏对历史一定的理解,便决定死记硬背。这个方法只可以起到暂时性的作用,一旦遇到题型变换便又无法作答。因此,教师可以以史料为内容在课堂上创设历史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
        比如,在学习“资本主义发展对世界近代化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通过收集古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相关史料,并通过幻灯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来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让学生在复习中能够补充到更多有用的历史知识。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可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资本主义经济下的西方世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果。同时,创设历史情境可以为学生在复习阶段增加乐趣,使枯燥无味的复习生活变得有趣,让学生打起精神来去复习历史,不断寻找补充遗漏知识点。创设历史情境能够使师生之间达到情感共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通过历史史料补充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理解能力
        历史教材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排版编辑而成,但是教材要求内容精简,对于一些知识点的阐述不到位,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因此,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依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所以,要想让学生对教材知识点深入了解就要通过学习史料来补充知识,从而让学生对这一事物有全面的认识,进而加深学生理解,强化记忆。另外,课本知识精简,对于同一事物欠缺全面的分析。所以,教师要通过史料的运用来让学生了解这一事物的好坏两方面,不能单纯的看到好的或坏的,而忽略客观事实,这对于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比如,在学习《宗教改革》一部分时,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学到信仰是如何产生发展的,但是对于信仰的力量的理解有所欠缺。所以通过搜集西方古代宗教信仰的相关资料,了解罗马天主教会传播信仰的特点,从另一个方面去学习宗教信仰的力量,从而加深对宗教信仰的理解。通过学习史料,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提高对题型变换的随机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在复习历史中,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相关知识,补充更加全面的知识点。
        四、追求史料的真实性,规避史料弊端
        准确的说,历史研究并不存在“真实”这个概念,它只是相对客观还原历史,在学习中当作参考位置。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书中说到:“无论做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足,固然成大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的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史料固然好,但是史料也是人所编写,难免会受到作者自身立场和动机的影响,具有很轻的主观性,甚至有些史料完全与事实不符。因此,史料不可做为学习历史的唯一方法。对于史料上的内容,学生可以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来了解历史,提高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比如,在司马公在写《史记》时,用的是文献观量法,人们认为可从“六艺”角度判断史料的真实性。六艺指的是当时儒家的六部经典,这部著作在当时也是被官方认可的著作,所以地位尤其高。反之来说,这件事若在六艺上能被捕捉到线索的就是有,反之就是有不真实性存在。战争、歧视、三观都能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在设置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多查阅相关资料,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材料,为在复习中的高中生再添一把力。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旨在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人文涵养,培养人文核心素养。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因此,学习史料是高中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探究历史进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刻苦钻研、追求实事求是的良好行为习惯。史料的正确利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从而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史料运用虽好,但是老师也不能将其喧宾夺主,忽略了课本知识。因此,老师应该将史料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使历史课堂生动形象起来,创新良好的氛围环境,让枯燥无味的历史变得妙趣横生。从而在复习阶段,提高学生的乐趣,为学生构建历史知识框架起到补充作用,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邢子平.高中历史中史料实证教学方法策略探究[J].中学教育,2019(05):1-2
        [2]赵振波.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0(02):30-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