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第34期   作者:王雅瑜
[导读]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沟通和德育教育在青少年学校教育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对大部分青少年的人生选择
        王雅瑜
        广西南宁市三美学校 530021
        摘要: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沟通和德育教育在青少年学校教育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对大部分青少年的人生选择、价值判断和世界认知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时,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学上,引导学生进行不断探索,进而推动德育教育的开展,促使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核心指导人物。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较为了解,所以班主任适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工作顺利高效开展进行,一方面能科学合理的完成班级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能督促学生健康成长。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以一个健康而完整的状态去发展,两者有相似的目标,在功能和方法等方法能够优势互补,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但是,德育教育起步早,教育模式与方法相对成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还是要依附于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在德育教育的体系与框架下开展工作。德育教育能够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的帮助,从而完成中学生三观的树立和养成,使学生实现才智与心理的协同发展。
        虽然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两者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从心理学、医学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德育教育更多地是从政治学、哲学等角度出发,服务于社会道德以及责任感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履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品德差异性
        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重点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该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态观念。但实际教学中,班主任分身乏术,无法全面了解班级里的每个学生。学生品德的差异性就容易导致班主任难以厘清心理教育的思路,甚至无法高效地确保整个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2.环境消极化
        学生所处的环境也是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的一环,学校环境、师生关系都包括在环境的范围内。劳逸结合,两者兼顾的学校环境为人所称道,但仍然存在部分学校将首要目标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忽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模式逐渐将班级氛围变得严肃紧张,加大了学生的压力。而和睦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积极环境的建设对学生产生的有利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部分学校存在师生关系不睦的现象,导致了消极环境的形成,伤害了学生心理健康,与建设积极环境的目标背道而驰。
        三、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创设和谐班级氛围,营造健康心理氛围
        学生在学校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需要长期的坚持,相对而言比较艰苦。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究发现,良好的班集体约束力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学习影响。

例如: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组织文化知识的学习小组,这样学生之间就能够进行相互探究学习,同时当小组的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教师也能够及时的为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这样积极融洽的氛围中学习文化知识,能够促进学生心理朝着阳光积极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探寻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积极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学习氛围。
        2.因材施教,使激励策略具有针对性
        由于学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无论在学习层次方面还是身心状况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此,班主任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具体情况,进行教育和教学。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一般来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差,班主任一方面要考虑到这类学生的学习基础,另一方面,要多和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排除心理上的障碍,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旦学生产生了很强的学习动机,便会努力学习,那么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例如,小林同学觉得学习太难跟不上,没有人生目标,觉得前途渺茫,有轻生的念头。班主任这时候可以给小林同学开设心理辅导课,和小林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给予小林关心和鼓励。同时,班主任可以引导小林为自己设置阶段性小目标。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让各科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小林这类学生有效巩固基础。利用德育和心理工作对小林有效激励,从而提升小林的学习水平。
        3.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实践推动内化
        德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能够开展高质量的课堂活动,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进而实现德育内化。因此,可以说德育内化才是对于教育的目标。但根据现阶段的教学情况看,德育教学活动只是浮于表面,甚至出现了本末倒置,外烁内空的现象。面对这一情况,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开展德育活动,应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实践,推动内化,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提升,开展有效的德育知识学习活动,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形成健全人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收获幸福感和成就感,推动德育知识的内化,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强化自身的行为和思想,形成良好的品质,进行健康全面成长。
        4.建立学校、家庭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是对学生展开系统教育的场所,但是家庭更是对学生展开全面教育的场所。而且很多时候,家长对其子女心理方面的影响力更大。因此,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从而建立学校、家庭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班主任要向家长传递积极的教育理念。中国父母习惯自谦,几乎总是在人前夸奖别人家的孩子,贬低自己家的孩子,这种教育行为是极其不利于其子女健康成长的。而且高压的生活环境常常会使父母忽视其子女的教育,包括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因此,班主任不妨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向学生家长分享正面家庭教育案例。如凭借诗词大会成名的武亦姝,其父母就经常与其展开词语接龙游戏以及诗歌朗诵游戏,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武亦姝的诗词基础。班主任还可以向学生家长分享负面的家庭教育案例,促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家长的处事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子女的价值观念,因此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家长做好榜样示范,从而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需要施行不同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班主任应遵循学生的主体的教学理念和原则,致力于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不断的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贞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18):64.
        [2]孙莉.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积极心理学应用的探讨[J].中华少年,2019(5):204-2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