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
武汉市新洲区第四中学 湖北 武汉 430404
摘要:在当下新课程改革标准日益推进和素质教育日益实施的大时代背景下,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历史课程作为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了解过去历史,指导当下生活,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和历史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新高考的背景下,历史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因此考试应当反思原有教学模式,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本文通过,对新课改下新高考背景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进行论述,提出了几点切实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新高考;教学理念;历史课程;教学改革。
新高考是又一轮的高考课程改革与教学革命,在新高考的模式下,当下的课程改革强调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原本的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地位,先教后学,在课后应用习题练习与通过集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分,分析思辨能力,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学生对于知识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在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育教学工作者也要延续新高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反思自身的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老师,由于高考的压力,都保留着唯分数论唯考试论的固有观念,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以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为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大量答题技巧的灌输,强迫学生对历史知识点死记硬背,这种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下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当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历史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素质教育为准绳与新课程改革标准为指导方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具体来说,在当下的历史教学中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将原本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变成让学生主动探寻自主学习的模式,将原本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状况的衡量标准,改变为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摒弃传统的题海战术复习模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质量。只有在教学中不断革新旧思想,旧观念,才能在新高考的改革和创新当中不断发展,不断强化适应当代教育教学的需求。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通常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这种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从而打击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爱上律师学习,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历史讲解方式,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和电视剧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采用历史故事演绎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等。运用这些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的投身到历史学习当中。
三、整合历史知识。
历史的学习绝不是点对点的学习,而是点对面的学习,一个知识点可以牵扯出大量的知识要点,历史之间是相互关联,盘中错节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搭建历史网络,从而让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框架,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历史教学当中,老师只对知识点进行零散化的教学,学生的脑海中很少会形成历史知识的网络,各个知识点分散开来,这对于学生的历史观念形成,知识点掌握,显然有桎梏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要整合历史的知识,比如说,在当下的历史课本当中,人文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而言较为分离,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历史专题不能进行有效的把握,会觉得知识点过于纷杂和零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联系,比如说当我们讲到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是我们可以放在一起去教授,打破课本的束缚,从而加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整体性的大幅度,提高学生历史的全局意识,使学生真正的具备历史的视野和历史的思维。
综上所述,在当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从而帮助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韩高丰.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分析[J]. 汉字文化,2017,0(11).
[2] 瞿梅.中学生历史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 于盈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 吴越.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