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升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摘要:传统课堂教学已不适合于当前五年一贯制学生的需求,多数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只有借助强化实践教学练习生产操作技能,培养爱岗敬业劳动习惯,根据生产实际考核学生成绩,既帮助学生顺利踏上就业岗位,提高了学生就业效率,创造了经济价值,又避免了理论考试的不切实际。因人施教,打造适合五年一贯制学生发展的教育。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传统教学;实践教学
2015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发展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突出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构建新型产学联合体,推行校企融合模式,把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以理论传授为主,实训课程多停留在认知层面的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及生产实践操练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在生产中学习,以做代学,对实现校企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现行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1 传统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五年一贯制学生多数学习基础薄弱,对传统课堂教学欠缺良好学习习惯,甚至还存在一定厌学情绪,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专业课程实训水平较低,课时严重不足。造成学生既没有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未能接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这对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极为不利。潍坊科技学院五年一贯制2016级共有9个专业34个班级1700余名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对每个班级的课堂教学做了20课时的观察调研,每课时听讲或自学时间超过35分钟的为优秀,25-34分钟为良好,10-24分钟为一般,低于10分钟为较差。
1.2 就业形势的需要
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技能人才为自己的职责,然而现在使用的教材上很多知识已经固化且陈旧,既使学生带着书本的知识走上工作岗位,也需要重新学习早已更新的专业技能,前沿的专业知识大都来自生产一线,于其学习已经过时的东西不如通过实践操作学习先进的专业技能。
1.3 实训体制欠完善
尽管职业院校近年来注重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专业教师大多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人才培养方式也会以理论知识授课为主,实践操作训练为辅,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能力及经验难免有所欠缺,很难给予学生前沿的专业技能指导,即使学生在校内实训中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这些技能也很难实现学生和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近年来高校也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大多仍停留在教学实习的建设模式,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也往往存在很多条条框框,学生仅从事一些操作简单、技术含量并不高的岗位,与实际生产线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实操中锻炼实践能力水平,使得学生实训脱离了社会的真实生产环境,降低了学生的实践水平,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2 创新教学模式的措施
2.1 课程开发与时俱进
课程体系的开发应紧跟市场的发展,在课程设置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或技术人员参与,切实了解目前企业对各种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或开设课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推行“工学结合”,不能仅停留在建设一些简单的校内实训室,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进企业,通过真实的生产实战锻炼技能,增长经验,采用具体的指标 ( 如产量、利润等) 量化学生的成绩。
如何实现五年一贯制大学生职业能力成长,开发具有专业性和发展性的专业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演习式的校内实训既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也不适合于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减少非必要的理论课程,增加生产实践课时,每学期至少一半的课时让学生在企业实践,完全按企业标准从事生产,既培养了合格的一线操作工,又服务了企业发展。
2.2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一贯制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创新教学模式,引入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就业导向,培养一线熟练地操作工,培养学生热爱生产、快乐生产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质量评价中,要积极融入企业实践元素,让生产实践成为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力量,毕竟,五年一贯制大专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工人,学生能否适合具体的工作岗位,产品质量和效益最有发言权。总之,根据企业实际的需求,打造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就业主导型教学模式。
学校要通过“生产化”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打好走向企业的基础,通过“零贴近”生产一线提升学生的能力,按照不同专业与对口专业的企业开展校企共建专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生产实习岗位[3]。将学生直接送到工厂,在工厂由企业技工指导从事企业生产,校企双方共同管理,根据生产实际表现对学生进行考核。全方位培养和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及一般职业能力,真正实现毕业即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
2.3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与服务社会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推行工学结合、校企融合模式办学一直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的指导和要求。过去那些简单的校外实训已不能满足需求,为了使学生脱掉学校的保护伞,切切实实融入生产实践,接受市场的洗礼,实训基地由校企共同建设,企业提供生产平台及技术指导,主要负责企业生产、管理及产品销售。学校长期稳定的提供人力资源,校企共建一种新型的生产合作模式,企业生产完全按市场化运行,学生享受企业员工的待遇。鼓励学生以学徒的姿态融入到实训基地的实训生产中去,规范自身的行为,努力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合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也为以后适应就业或创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3 总结
传统教学模式在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培养中已经暴露出诸多弊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类培养才是切合实际的有效措施。多数学生面临就业,只有借助强化实践教学,根据生产实际考核学生成绩,据此练习生产操作技能,培养爱岗敬业劳动习惯,顺利踏上就业岗位,既提高了学生就业效率,创造了经济价值,又避免了理论考核的不切实际。对少数有升学意愿的学生针对性组织理论辅导,有利于提高班级辅导效率,实现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愿望。
目前五年一贯制学生群体的特征表明,传统教育方式已经落伍,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邱琦.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9, 1023(32):172-174.
[2]王建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ERP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商业现代化,2013(10):101-103.
[3]马晓代.应用型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困境及突破[J].教育与职业,2018(18):105-108.
基金项目:潍坊科技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2020KCSZ11)成果
作者简介:王东升(1968-),男,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学院五专部教师,主要从事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