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凤泽
云南省大理州电化教育馆 671000
摘要:素质教育的提出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开展学科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成为了教师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科的独特内涵,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状况,从内涵出发针对性落实培养对策。以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增强学生信息意识、提升学生计算思维、培养数字化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策
信息技术学科是高中生的必修课程,但受多重因素影响,该课程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课程有效性不高,这也导致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遇到了“重重困难”,需要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加以改革、加以突破[1]。实际上,核心素养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中衍生了“四大内涵”,这四大内涵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开展学科而教学工作具有直接导向作用,具体如下: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在某段实践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生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额度素质以及技能。将其具体到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堂上主要包括四个内涵,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2]。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深度解读这四大内涵,将其作为开展后续课程教学的导航,且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纳入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流程之中。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策
以四大内涵为指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可以从如下四个角度入手:
1、创设信息情境,渗透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什么?信息意识是指能够根据问题以及所需要主动的、积极的去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在具备敏锐的信息观察力的同时对信息进行皮剖析、分部须、判断,进行而实现信息利用以及信息共享。该素养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核心素养,它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乃至生活有着最直接影响[3]。
我们本身就处于一个信息交互的时代,每天各种各样的信息围绕着我们,实际上我们生活本身就是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大的资源库。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真实且立体的信息情境,让学生们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之中自主的进行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判断,这种学习是积极的、这种学习更是有趣的,能够促进学生信息意识的形成。
如在学习《excel表格处理》时,教师就可以拿最简单的生活“考试”作为例子,提出问题“如果想知道咱们班这月的考试情况,我应该怎么做?”,同学们纷纷回答收集考试成绩。在此基础上我为学生们下发了本月的虚拟考试成绩单,让学生们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要求学生们计算平均值、总成绩等。在这样的真实情景之中,学生们很快投入到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中,自然而然实现了教学练习,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意识素养。
2、设疑流程教学,增强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能够从计算机领域视角审视问题,看待问题中存在的多个内容,并且从这一角度入手去解决问题。在原有的信息技术课堂,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逻辑计算思维发展不清晰、不明确、不具体。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的计算思维。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即有效提问、流程教学。
第一,有效提问。教师要遵循“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念,针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在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整合所学知识,用计算机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答,实现学生计算思维核心素养培养。如在学习《冒泡及选择排序》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最有效且最简单的排序方式,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
这时教师顺利引出“冒泡排序”的概念,带领学生模拟冒泡排序的过程,教学水到渠成,学生学有所思,计算思维增强;
第二,实施流程。如在学习《循环结构》时,教材中要求编写输出100以内的所有偶数的算术平方根,教师就可以按照循环结构的方式带领学生们去模拟具体的流程图,让学生们“实践出真知”。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们掌握所学知识,且学生的学习也是立体的、有效的,记忆是深刻的,学习自然到位。
3、线上线下学习,培养数字化学习能力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能够形成独立学习意识,能够利用数字化资源以及数字化教学工具创造性地进行知识学习,达到学习的目的。高中阶段的学生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简单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意识,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时其最终目的就是无限放大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4]。
教师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学习方式优化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即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微课、慕课等多种资源,倡导学生们在课业学习之中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与学习。适当的可以采用“导学法”的方式,通过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这样学生们能够初步感知素哟学知识,学习能力也会因此而有效提升。
如在学习《flahs动画制作基础》时,教师可以设计入下的学习任务:
(1)通过自学,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以及帧的含义;
(2)学会使用ulead gif nimator软件制作简单的gif动画;
(3)通过线上自主练习的方式,体验计算机动画技术的优越性,加强对动画剧基本原理的理解;
这样的导学案将学生的学习步骤清晰的罗列,学生们能够按部就班的完成学习活动,在线上学习之中掌握知识。在后续教师课堂教学时,学生也能够快速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进行知识学习,自身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教学压力也会因此而大大减少。
4、引入社会问题,树立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能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利与弊,并且在日常的使用之中“趋利避害”。无论是在现实社会,亦是在网络社会我们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要遵守一定的条文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社会的秩序,建立绿色的网络,才能够真正发挥信息社会的正面作用。
尤其是处于高中学段的高中生们,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甚至由于缺乏正确的信息责任意识,在网络上贩卖信息,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或者不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在网络上出现自身信息泄露的安全事故。因此,教师要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引入社会问题,梳理学生的责任意识。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信息问题的严重性;第二,教师可以引入社会的真实案例,巩固教学,强化学生的知识认识。
如在学习《信息特征及信息安全》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一些计算机斌,如爱宠、CIH等,让学生们集中了解病毒的类型、传播途径、特征等。并且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日常的计算机使用情况谈一谈如何避免病毒的侵袭,让学生分享病毒的防治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入病毒侵害计算机所带来的各种危害的真实案例,从中渗透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将课程教学与德育教育双向结合。这样既能够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引导学生数理责任意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也将沿着更加正确的轨道进行,学习有效性将会大大提升。
结束语:
虽然,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仍然“道阻且艰”。但只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内涵组成,以核心素养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导航”,落实上述四大举措。就能够突破艰难险阻,不断冲破原有教学束缚,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海英.核心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探索[J].学苑教育,2020(06):86-87.
[2]刘小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究[J].科技资讯,2020(11):97-97.
[3]朱青山.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2020(20):107-108.
[4]袁光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J].女报:家庭素质教育,2020(03):347-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