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作文“生活化教学”的探索实践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第34期   作者:金洁
[导读] 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能够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从中发现与写作相关的素材
        金洁
        福建省福州市井大小学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1
        摘要: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能够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从中发现与写作相关的素材,增加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现实的关注,这样才能让写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进行创作。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情况,通过生活化素材的提炼、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生活情感的引导和作文思想的升华,探索如何发挥生活化教学优势,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高年级
        随着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作文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也是拉开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因素。在高年级作文教学中,经常能够听到学生抱怨“不知道写什么”,或者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很难写出新意。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难以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进而导致作文空洞乏味、生拼硬凑。这些问题正说明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智慧启发,让作文课堂“接地气、有活力”。
一、在生活中发现并积累作文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一看到作文就“挠头”,抱怨“不知道写什么”,这其中虽然有学生个人因素、写作天赋等原因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缺乏作文素材的发掘和积累能力,这和学生写作中“与生活脱节”有很大关系。而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能够建立起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有机联系,引领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发现,让学生真正领悟“生活即教育”的道理。走近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五彩斑斓的美丽,通过观察发现能够捕捉到更多的写作契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最大优势就是引导学生将目光从书本转向生活,解决学生作文中“无事可写”的困扰,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写作状态,提高学生的作文实践积极性。
例如在“我的心爱之物”主题作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展开回忆,把自己心爱之物的外形、特色、与众不同之处展示出来。在这里,“心爱之物”不仅仅是因为其名贵或者美丽,而是因为这件物品对自己的生活、情感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对这件事物的发掘不能仅仅局限于外形描写中,而是要从生活中的人和事入手,描写出这件事物为什么会被自己所“心爱”。找到了这个切入点,后续学生的写作就会轻松流畅起来,因为有了生活化的情感为支持,学生就能“以物抒情、以舞明志”,这就为学生拓展出更大的写作空间,不再局限于对某一事物的单纯描写中,而这样的作文也更有生活气息,更有深度和内涵。
二、创设生活情境,启发作文思路
        高年级学生学习任务加重,平时接触生活、感受生活的机会相对不足,而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能够弥补这一缺陷,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学情,为学生创设更贴近生活、富于情感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探究、发现、思考,情境创设能够增加学生的沉浸感,让学生从中找到写作灵感,以情境为“桥”,构架起生活化写作的“通道”。


        例如在“____即景”的半命题作文中,学生需要描述一个生活中的场景,比如“春日即景”“雨中即景”“雪后即景”等,除了景物描写还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如“放学路上”“堵车”“排队抢购”等,教师可以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制作成PPT,以图片或者短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播放,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细节进行观察,比如在“排队抢购”这个场景中,短短12秒的视频展示出一个大妈插队后被大家“劝退”的情景,这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而又常常被忽略的场景,经过多媒体演绎之后,学生对人物的表情、肢体动作、语言特点等有了更生动的认识,通过这个片刻场景认识到“公共场合要遵守秩序和社会公德”,而这也让学生作文避免了空洞的景物描述,做到了情景交融。由此可见,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对于学生作文写作有良好的启发作用。
三、作文中要注重生活情感的渗透
        文章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其中融入了真挚的情感,而生活是情感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生活情感的启发和渗透,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有温度、有感情,而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的空洞论述。
        例如在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的作文课堂上,教师要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在生活中有那一刻发现自己长大了,不再任性或一意孤行,开始为他人着想,意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样的情感引导和启发下,学生会从生活经历中开启“搜索引擎”,印象深刻的往事就会浮出脑海,这样的情感无疑是真实的、动人的,而在这样的情感驱动下,学生的作文也会更打动人心,与读者产生更多情感共鸣,这样才能让作文“有血有肉”,富于感染力。
四、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写作中升华思想
        生活化的写作教学并不是对生活的复制或照搬,而是要通过合理的艺术加工来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感悟和热爱,所以,在作文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导向,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真谛,在生活中观察的同时引发学生更多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将目光局限于对生活事件或身边人物的还原中。有了“高于生活”的写作认知,才能帮助学生找准写作基调,能够从生活中的“人、事、物”中有所感悟、有所启发,从而提高作文写作的内涵。
        比如在半命题作文“____让生活更美好”的写作中,教师以分组拟题形式进行,同一组讨论后写同题作文。有组学生补充的题目是“微笑让生活更美好”,从学生上交的作文来看,就能看出在学生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原则的理解差异。有学生只是单纯的描写了一个人性格很好,喜欢微笑,大家都很喜欢她;而另外一个学生则描写了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微笑:售票员、医生、老师、清洁工、交警……他把这些不同职业、不同环境下的微笑对比起来,突出了各行各业工作者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可以说这样的选材和立意更胜一筹。所以,在生活化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并能够提炼其中具有典型性的素材,这样就能让作文有“高于生活”的亮点,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结语
        作文生活化教学立足生活,关注学生的真情实感,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灵感。教师要关注生活化教学的形式、内容、实践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获得不一样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素材观察、积累、选择、应用能力,让生活化教学成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韩丽.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20(11):92-93.
[2]钱丽娜.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56.
[3]何彦亭.小学语文高年级生活化写作教学探讨[J].教育革新,2020(03):44.

作者简介:金洁(1976-06-25),女,汉族,籍贯:上海,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