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日常交际恭维语对比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第34期   作者:曾小芳
[导读] 恭维语是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行为
        曾小芳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恭维语是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行为。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恭维语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中西方称赞语在对象、场合、回应等几个方面的差异,来探究中西方称赞语差异的内在原因,并试图找到一些相应的对策,以避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称赞语产生误解,达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恭维语;对比研究;对策
        作者简介:曾小芳(1997年7月),女,汉,江西抚州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
一、引言
        恭维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得体的恭维和恭维语的回应往往被称为社会交际的“润滑剂”。适当的恭维语会赢得对方良好印象,有利于建立、维持和巩固和谐的人际关系,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交距离,使评论者和被赞扬者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从而顺利进行交际,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在语言表达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使得恭维语在中西日常交际中的使用有所不同。本文探讨了中西恭维语在日常交际中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并试图找到一些相应的对策,以避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恭维语的误解,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二、文献综述
         福尔摩斯将恭维语定义为“说话者间接给予的言语行为,或者直接称赞另一个人,通常是对听众,与双方同意的一些“好”东西 (如财产、特征和技能) 的交换有关。” 称赞由两部分组成:说话者称赞,接受者相应回应;称赞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积极的评价语言。与其他言语行为不同,恭维语的特点是没有负面评价词,也就是说都是正面评价。
   恭维语的使用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恭维语的对象、话题、地点和回应上有所不同。适当的称赞会赢得对方的好感,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和巩固,营造和谐的氛围,使称赞者和被称赞者有更好的情感交流,表达良好的愿望,从而成功地进行沟通,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
        三、中西日常交际中恭维语的对比分析
由于历史背景和中国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特点,在语言表达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使得恭维语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不同于中西文化。
        (一)恭维对象的差异
        在西方,人们对外表相互赞美是最常见形式。根据沃尔森和赫伯特等学者的说法,恭维的对象往往涉及两个方面: “外貌或归属” 和 “成就和能力”。在英语中,人们经常称赞别人的外表。例如,男人称赞女人的外貌和身材。恭维语在现代汉语中逐渐增多,但也仅限于女性之间,仍受制于中国的文化,男性对女性的恭维需取决于场合和对象,否则男性会被误认为涉嫌猥亵行为,这也给女性带来麻烦,她们会被误认为行为不检、轻浮、自卑。然而美国女性可以说“你很性感”。在西方,“性感”是一个赞美女性的常用词。连父母都可以用它来夸女儿。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中国,会被视为不尊重、不道德甚至流氓。中国人比较矜持,当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称赞的时候,一般会说“你今天看起来很棒”之类的话。中国文化注重人格、修养、才华和智慧等内在品质。
        (二)恭维场合差异
        中西恭维语在不同场合下使用。以英语和汉语为例,中国人在交际中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英语恭维语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中国人则更注重表达对方的尊重和关心。比如在朋友家吃完饭。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恭维往往被道歉所取代: “你很难做这么多菜。” “麻烦你了,给你添了这么多麻烦。”为了表达和表现出真诚的态度,让对方觉得自己真的受到了别人的夸奖和尊重。在英国文化的背景下,大多数客人会说“和你在一起吃饭我很开心” 和“食物很美味,我很喜欢”。如果客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表达类似的意思,将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三)恭维应答的差异
    面对别人的恭维,对其应答是一种 “配对性结构” (Wardhagh,1986)。这种结构的特点是问答共现。如果A喜欢B,B一定要做口头回应(语言反应).从社会行为的角度来说,赞美的话叫做“支持行动”(支撑性行为)(Pomerantz 1978)。A和B之间的礼物必须得到双方的支持。
    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对世界的观察、思维模式和相应的行为模式,西方人总是欣然接受他人的赞美并说“谢谢”,不仅表达了他真实的态度,也维护了他的自尊,同时也给了对方一个更明确的答案。中国人也喜欢被夸奖,但是中国人喜欢表现出自己配不上。于是,“拒绝+否定”的“自我贬损”模式就成了中文回复的常见模式:要么在内心接受对方的赞美,但先拒绝对方的赞美。“哪里哪里”,惭愧惭愧,“奉承”,“远不如你”等一系列谦虚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羞耻感。
        三、原因分析
        (一)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主体是人文主义或个人主义,尤其是美国。中国文化的主体是人类伦理。简而言之,个人本位就是突出个人,以个人为中心,言论、行为、工作作风,只要不伤害他人,一切由个人自主和负责。人类的伦理标准可以说是群体标准,或者更现代的说法是集体主义,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和群体对个人的约束,而不是突出个人和人格,而是强调群体的作用。在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主要取向的英美文化中,恭维语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二)价值取向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因素和人们对社会反映的一个重要方面存在。中西人民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人民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人相信天堂和人类是分开的。 第二,在人际关系取向方面,中国人很重视对集体主义的重要性,并相信个人追求群体,而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利益。 第三,行为取向方面,中国人“寻求稳定”,强调 “一切变化都与他们的祖先密不可分”,而西方人“寻求变化”,并认为“没有什么是不变的”。
        四、对策
    了解文化差异,入乡随俗。 恭维语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与社会习俗、行为方式、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因此,在学习英语时,我们不仅要学习英语语言的结构和用法,还要深刻理解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交流中的背景知识。如果可能的话,试着把英语和汉语进行对比,了解它们的异同,认识并尊重它们的差异。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恭维表达习惯。应该试着遵循西方文化和语言习惯 受汉语习惯影响。
        此外,我们应该尊重别国的文化,一定要持大海般的胸怀接纳一切不同的文化。要学习借鉴别国先进文明的物质精神文化来发展自己,为本国人民服务。对于别国腐朽落后的精神文化坚决要抵制,以免侵如我们的思想,总的来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宣传发扬先进文明的文化。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往往是最大的障碍,作为一名语言研究者,我们应该向语言学习者介绍语言是如何使用的,以及它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特定语境中的交际价值。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西语言文化日益加深,进一步加深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甚至导致了“文化大融合”现象。通过了解日常交际中中西恭维语的差异,加强对中西文化背景的了解,提高对禁忌话题的敏感度,并根据具体的交流选择积极合理的回应。
        参考文献
[1] Holmes J. 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s responses in New Zealand English [J].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1986, (4): 485-508
[2] Herbert R. K. Sex-based Differences in Compliments Behavior [J]. Language in Society, 1990, (2: 201-224
[3] 郭爱先.美国英语称赞的话题与对象镇江师专学报[J]. (社科版) ,1996 (3): 56-58
[4] 邓炎昌,刘润清.1991.《语言与文化一 英汉文化对比》[M]. 北京: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
[5] 邹为诚. 论英语称赞语的交际模式[J]. 外国语,1990,[1]: 64-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