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珍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215125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通过理解内容得到情感熏陶,又能通过学习语用领会表达方法,实现语文课上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表达方法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 得意 得言 得法
每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头脑里都会浮现出最基本的问题: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通过理解内容得到情感熏陶,又能通过学习语用领会表达方法,实现语文课上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表达方法的有机融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下面我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课《我们爱你啊,中国》为例,说说如何 “得意”“得言”“得法”地 “教语文”。
一、得意——感悟语言文字
“得意”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在“得意”中享受文本的情感滋养、人文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
如何“得意”?一是要整体把握课文。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把握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主旨。二是要找准理解的切入点。要想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就要引导学生找到理解课文适切的入口,“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切入点可以是文章的题目,也可以是文中的一个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还可以是一个重点段落。围绕这些关键点,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课文,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让学生和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教学时,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我紧紧抓住“我们爱你啊,中国”这条统领全诗的主线指导学生精读,通过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朗读、吟诵,领悟文本内涵,训练语感。
例如课文第一小节作者从祖国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景色入手,展现了四幅形象鲜明的美丽画卷——东海日出、高原星空、北国雪景、南疆春色。导读时,可通过“跳出东海的碧波”、“依然是群星闪烁”、“银装素裹”、“盎然的春色”等短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透过时空、季节的反差来体会祖国的幅员辽阔,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以此类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每一小节的思想内容:
我们爱你啊,中国,我们爱你的 幅员辽阔 。
我们爱你啊,中国,我们爱你的 山河壮丽 。
我们爱你啊,中国,我们爱你的 物产丰富 。
…… ……
在对诗歌内容的品读、感悟中,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在内心升腾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得言——领会表达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言”就是指学生在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内化积累语言,懂得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即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语言的技艺。
我们在品读课文时,只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向前再走一步,或者在设计教学时多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思考,就能获得言语表达的秘妙。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两点:一是课文中描写比较有特色的语言。作者叙写一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总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那些精彩的有韵味的语言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是课文表达上的神来之笔,需要细细品味。二是课文在布局谋篇上的表达方法。如何连段成文,作者总会有自己巧妙的构思,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锤炼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不是为了领悟而领悟,领悟、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模仿与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注意表达方法的学习,用来指导学生的表达,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和内化,将阅读教学和表达结合起来。
《我们爱你啊,中国》全诗语言精练,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充沛。在写作技法上有两点值得欣赏与借鉴:一是定语后置的表达方式,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突出了景物的特点;二是作者以“我们爱你——”为主线统领全诗,句式工整,层层递进,气势磅礴,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课文的第二至第六节诗均以“我们爱你——”起句,用排比咏唱的方式,从五个方面来赞美伟大的祖国。诗的结构简单明了,易于学生模仿。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练笔:以“我们爱你啊,苏州”为题,让学生自主挑选其中一到两小节内容进行仿写。下面是一位学生的创作:
我们爱你啊,苏州
我们爱你——
天平山的枫林尽染
馆娃宫的木屐丁冬
洞庭太湖的烟波浩渺
苏州园林的精致秀雅
我们爱你——
碧螺春的清香
豆腐干的醇美
镇湖刺绣的天工巧夺
桃坞年画的趣味盎然
……
这样的小练笔,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了本文的写作特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诗歌的感悟能力,甚至可以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三、得法——掌握学习方法
学贵有法,课堂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获取知识更重要。所谓“得法”,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要通过课堂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识字认字、理解词句、把握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阅读,怎样习作等方法。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中习得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诗中,细读文本,你会发现可以渗透学习方法的“语用点”很多,但在40分钟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全部引导学生去关注,所以,我选择了最具文本特色的“点”入手——重点指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和“仿写诗歌”。
例如指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第二小节的内容: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先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一方面来赞美祖国的(山河),再抓住“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飘渺”“波澜壮阔”这些词语来体会祖国山河壮丽秀美的特点,最后试着用几个字来概括这一节的内容(山河壮丽)。照此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其他几个小节,并练习用小标题概括其内容。在这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指导学生仿写诗歌时,要注意方法的引领:第一步是确定主题,确定赞美的对象以及准备赞美它哪几个方面;第二步是选材,围绕某一方面(比如地方特产,比如风景名胜),有哪些素材可供选择,所选的素材要有代表性;第三步是遣词造句,仔细斟酌用什么词能比较贴切地表现所选素材(地方特产、风景名胜)的特点,注意每一小节结构的一致性,句子的对仗工整等。只有明晰了创作思路和方法要点,学生才能更顺利、更有效地进行仿写。
《文心雕龙》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言”乃文章之本,阅读教学只有有效地训练“言”,“得意”方立;只有切切实实地“咀嚼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才能“嚼出味、品出意、习得法”,才能真正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的实效。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习染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方法,让学生文意兼得,逐步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C].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陶行知文集》[C].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3)《陶行知教育文选》[C].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