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先红
黑龙江省富裕县龙安桥镇中心小学161299
【摘要】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为落实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教师的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对课程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是反映学校特色,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师的创新热情,对促进学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土艺术;美术;校本课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段深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广大一线美术教师一项艰巨的任务。新时代美术教师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在美育新时代里美术教师要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努力践行以美育人的艺术教育目标,为新时代孩子们的幸福成长奉献自己的力量。而学校是美育的主阵地,蕴藏着丰富的美术资源,合理的利用学校资源,为美术教学内容注入新鲜的血液。基于校园生活为基点的校本美术课,能克服统一课程带来与实际相脱节,同时能使教师树立自信,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美育教育,体验身边无时不在的美、感悟生活处处的美;让每个学生都在“美育”这片沃土上快乐自由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家乡这块热土上,放飞童心,彰显个性。因而笔者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以下是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几点有效尝试。
一、活用乡土资源,课程资源妙趣横生。
农村的美术教育若要开展的好,必须在如何挖掘身边美育资源上作文章,走“三级课程”相结合之路,走出一条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术“校本”之路,这样的美术课才富有活力与生机,这样的美术课才会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因为农村教育对象是浑身散发着乡土气息、朴实无华的孩子们,他们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想都带有浓厚的村野乡风。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小学生对手工制作特别感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什么都不会困难。同时,他们善于想象,想象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一朵云、一滩水、一根枯树枝、一块石头、一个蒲棒都会令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因此,工作中对美术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学生身边随处可见,俯手皆拾的美术材料资源,如石头、芦苇、废弃的酒瓶开发校本课程,把这些经济实用的原生态材料作为美术的教具、学具引进课堂,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记得在一次美术校本课上,一位学生拿着一块石头,对我说:“老师我看这块石头像可爱的小老鼠”,而另一位孩子却反驳到:“不!像小汽车”,就这样两人争论了起来。我对他们说:“你们的想法都对,谁能证明一下呢”?这时,全班的孩子都围了过来。那位同学拿起石头说:“老师我能”,说着就动手装饰起来。不一会,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另一位同学看了不服气的说:“老师我也能”!话还没说完拿起那块石头又装饰起来,“嘀嘀”,只听汽车发出了鸣笛声,一辆小汽车摆在了我的面前,看到这两位学生的作品,我禁不住感叹,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而他们的新奇想法更令我折服。我们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张扬个性,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竞争,学会了创新,学会了利用身边的资源。
二、巧用芦苇乡土资源,教学突显文化底蕴。
中国有着浓厚的乡土文化、乡土文明以及乡土资源,而“乡”的概念更是萦绕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对乡土资源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朱慕菊认为乡土资源是“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刘刚认为乡土课程资源可以分为自然类资源、历史文化类资源、社会经济类资源和民间体育类资源。农村虽然没有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如美术馆、图书馆、画廊等,但它有着纯朴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乡村的稻草、芦苇、石块、麦秆、树根......这些贴近乡土的美术材料,具有极大的开发与创造价值。例如:我校地处乌裕尔河畔,校园周边有飘逸的芦苇荡,徜徉乌裕尔河畔,芦苇荡一派金黄色,当看到河套野生的芦苇开始,我们禅思:也许我们的课堂缺少与自然的对话;缺少了明媚的阳光;缺少了泥土的芳香;缺少了野草、芦花灵性的舞动,更缺少我们心中早已尘封、那口原本涌动不止,流淌着对课堂生命力充满浪漫、野逸飘香的人文素养。因此,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资源,开发教学内容,设计和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课程,开展教学活动,丰富美术校本课程,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抓住这一契机,将乡土资源拿到美术课上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好玩、有趣、而且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到课堂上去创造美。
三、妙用芦苇乡土资源,教学活动丰富多彩。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应置于课堂的中心。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特色课程,课程教学的实施都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教与学当融汇爱与美,以美育美,培育学生的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和领袖气质,师生互爱、教学相长,美在校园、美在课堂,师生各美其美,美在师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从教多年的小学乡村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有如下思考:一是美术来源于生活,如何将生活中常见的、极具地域特色的乡土资源文化引入课堂,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激发学生们心中潜在的美术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二是如何通过美术课堂来传递“美”的文化,培养“美”的修养,提升学生们“美”的道德素质。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孩子就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每个农村小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根据本地乡土资源设立主题,开展主题性美术活动。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妙用芦苇乡土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小学生中低年级正好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高年级处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势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进行了解芦苇和观察芦苇活动,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发现,中年级进行对芦苇的绘画和用芦苇进行粘贴的活动,高年级进行用芦苇创作艺术品的活动。夏季野逸无限的芦苇会勾起学生的绘画欲望,我带领学生去写生,用五彩缤纷的画笔写下心中的美丽。秋、冬季苇花灵性的舞动,吸引了孩子们创作美的构想,他们用芦苇做粘贴画,用芦苇和瓶子做成插花艺术品,这些身边随处可寻的资源,激发了孩子的创作灵感。他们充分利用这些的资源大胆探究与创造,表达着内心的情感。学生不但,可以在芦苇课堂中更多的认识到普通事物的美,而且也能对芦苇作为材料,在艺术中的创造美有更深刻的认识,学校的美育也就走上了与自己学校特色相结合的特色之路,同时利于让学校的校园文化更丰富,丰富多彩学生的艺术天空更加辽阔高远。
总之,与城镇小学相比,农村小学美术课堂确实有一条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但是农村小学可以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从大自然中取材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独具特色的美术课堂,开发和利用好乡土资源这片活水,能够为现代化教学、美育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和启迪,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断推进美育的健康发展勾画出一幅具有独特魅力的乡土美术教育画卷。
参考文献
[1]於晓红.试论小学美术乡土课程的创造性开发[J].名师在线,2017
[2]黄建新.乡土文化资源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融合[J].辽宁教育。
[3]秦晓月.乡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及作用[J].小学教学参考。
[3]《美术课程标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