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燕惠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陆安高级中学516600
摘要:现如今,社会的不断发展给当代年轻人创造了更多的便捷的方式收获外界信息、数据,不少中小学生往往也存在沉迷网络世界无法自拔的问题。利用网络查询资料与信息固然方便,但这却导致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无法很好地分辨是非,被网络或是游戏中的暴力画面所影响,造成心理扭曲和各种问题。由于近些年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事件不断增加,对中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迫在眉睫,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微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
引言:
心理危机预防与适当的干预机制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发现自身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帮助和疏导,以此缓解心理障碍,促进心智健康成长。而这也正好适应于心智正在逐步发展的中小学生人群,在10到15这个年龄段,是中小学生重要的发展阶段,更是即将迈入高中生涯的一个铺垫阶段,还是其身体与心理共同成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此,如何进行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实施干预机制便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微时代下中小学生频发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意识薄弱
中小学生在面对外界纷杂的诱惑时往往没有主观判断能力,这些诱惑有利也有弊,其中不乏一些消极暴力的信息,这也导致了部分没有思辨能力的中小学生常常抵不住诱惑深陷泥潭。对此,进行心理危机预防首先就要从自身出发,中小学生自己对自身的心理问题没有认知行为,任其泛滥下去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危害和不良影响。而经过网上查找资料和各方面信息的收集,可以了解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最容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是学习问题的焦虑,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被家长寄予厚望,同时也是一个打基础的学习时期,家长与家长之间对孩子成绩的比较导致学生自己也会暗自比较同学之间的学习好坏,并且这种影响自孩子有意感觉到之后将会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长时间的压力折磨与精神压迫会促成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需要值得关注的是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人自出生起便开始了与外界产生沟通,和他人交往是人的一生都在经历的环节。而中学时代对人际交往的需求不断增加,学生的交际面不断拓宽,时常要接触并解决各种人际交往问题,但是中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还缺乏相关人际交往经验和技巧,倘若在与家长同学、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存在困难,想必也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往后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家庭因素,例如家庭变故、父母间的吵架甚至打架、或是被家人打击否定等。对于这些问题,家长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而学生自己也无法及时意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教师更是缺少合理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这三大群体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不重视、不作为甚至是选择性忽视将会酿成大错,长此以往,孩子的心智成长严重受损,并给社会家庭造成不良影响。
(二)教师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视程度低
有数据显示,教师听说过心理危机干预的占比大约有七成,但其中只有少于半数的教师接受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内容的培训,这也反映出学校与教师往往不太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关注度不够,并且缺乏相关的专业能力和心理问题疏导手段。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角色,但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问题,在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分数的同时没有关注到他的各方面心理压力,这也进一步助长了各种问题的产生[1]。另一方面,就算教师能够细心注意到学生在学习、交际等方面存在问题,但往往缺乏相应的解决手段,不能对症下药且无法正确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对此,当代教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同时还缺少全面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和应对方式。加强教师对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视度,培养其能够具备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措施,是教师和学校共同的责任。
(三)家长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建设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引导者以及陪伴者,是教师无法替代的角色。但是家长作为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关键人物,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在学校的表现有没有很好,或是哪门课程落下来尽快报告补习班这些事情,因此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建设与心理危机干预。孩子在长此以往的高压力下,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安慰,同时也无法正确疏导自身心理问题,将会酿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前段时间就有一则新闻,一名初三学生由于在学校犯了一点错误,老师通知家长后,在学校走廊当众被母亲训斥并且扇耳光,这位男孩在母亲离开后的几分钟之内竟然从五楼跳下身亡。来自教师、家长以及同学三方面的压力最终击垮了这个年仅十几岁的少年,让其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深感惋惜。如此可见,家长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要更加重视孩子的心智健康,与其多沟通多交流,进行合理引导和关爱,减少不必要的暴力手段,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仅仅凭借分数断定孩子的未来,只有护其健康快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2]。
二、微时代中小学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会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校方要多多增加学生对自身心理危机干预等课程的教学,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在教育学生正视自身心理问题的同时可以有效预防问题的产生。学校可以通过增设各种心理活动课程、心理问题讲座或是开展主题班会等,利用这些方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在平时的学科教育过程中,也能够融入心理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实际例子佐证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和有用之处,使学生了解到有压力是正常的事,而其需要做的便是对自身进行有效的自我引导或是及时寻求教师、家长的帮助,令其明白生命的可贵。
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能够起到预防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什么是危机、什么是压力、而这些压力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去排解它。在学生的压力转化为心理问题之前便将其解决和疏导,做到有效快速的预防。
(二)完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
校方需要为中小学生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并聘用高资质的心理咨询师,进一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而心理咨询师则要对全校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通过调查筛选出存在心理危机或是即将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干预。这些学生往往会有以下几个特点:心情长期低落、有过自残或是伤害他人的行为、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或是无法正常与他人交往、家庭内部存在矛盾、长期无食欲者等,教师在察觉学生具有这些特点之一时,应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或是向心理咨询师报告,让专业的人群对学生做出引导。完善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与排查制度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及时发现可能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从而快速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3]。
(三)对教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培训
教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时间最多的人群之一,这一特性能够很好地帮助老师快速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或困难,并采取相关措施。这也要求了教师需要具备相对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技能,能够及时观察到学生的问题并在其形成心理障碍之前提前加以引导。假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过大,教师无法从容应对学生问题,可以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心理咨询师,双方共同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并为其解决,教师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告诉心理咨询师,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能够使心理危机干预达到更好的效果,心理咨询师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共同发展将会引导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四)家长要进行正确的沟通,加强自身对孩子心理与成长的关心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矛盾往往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一大障碍。亲子之间不论是日常事务的沟通还是学习的交流都需要作为引导者的家长进行正确对待,倘若家长在沟通的时候都是采用否定、责备的态度便会加重孩子的压力,心理问题更加严重。经过调查显示,家长与孩子交流的形式往往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批评、否定缺少鼓励、肯定的方式,第二种是与孩子讲大道理的方式,还有一种则是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进行任务的说教。这些沟通方式无一不是家长以俯视的态度对孩子提要求,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并想要其提高成绩等等是出于好心,但用错了方式便会造成适得其反的局面[4]。据调查,沟通当中的语言在其中的作用只有7%,而家长说话的时候,其态度和脸色等生气的语言给孩子的信息占了55%,其中拔高的声调和语音嗓门则占了38%。因此,错误的沟通方式带给孩子的是93%的情绪,只有7%是那句话,因此,教育的作用并没有被发挥出来。面对这种现状,家长需要先改善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和手段,首先用接纳的态度进行交流,同时学会并愿意聆听孩子的心声和烦恼,在此过程中帮助孩子问题的解决,加强对孩子心理与身体的共同成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进行问题预防,完善中小学生家庭与校方的共同心理教育体系,促成其学习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五)利用校方资源为家长提供更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教育
通过了解研究近期社会发生后的青少年极端恶行案件可以发现,学生在面对学校压力,家庭亲子冲突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极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容易引发更为严重的极端事件。对此,家长更需对孩子进行良好疏导,关注孩子的感受,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及时把握孩子心理现状,发挥家长的疏导作用。而对于家长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培训,需要结合多方面力量,首先是家长自身就需要明白了解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并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便能理解孩子的问题来源和各种压力,以此与孩子有共情之处,方能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是校方可以结合自身资源,给家长提供了解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平台,同时还能促进家长与家长间的交流,让家长们沟通自家孩子的问题与处理措施,交换经验吸取教训,促进孩子健康成长[5]。
(六)建立校方、社区间的心理辅导站,加强对学生的监控制度
学校可以与社区之间建立交流并设置心理辅导站,一方面有助于学校对学生其他时间心理情况的进一步了解,利用社区的力量减轻校方的工作量、工作难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社区管理人员可以对症下药,假使校方表明某个学生近期情况不稳定时,社区心理辅导站人员可以就近进行家庭访问,收集数据信息,帮助学校、家长及时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利用学校、社区的心理辅导站,能够为社会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的实行贡献出一份力量,多团体多方位共同协调,形成合力,从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出发,减少危害社会发展事件的产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现如今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家长、校方还有教师要采用合理且正确的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同时,还需要通过协调各方面资源,加强学生自身的心理建设,培养教师、家长拥有完善科学的心理干预手段,并结合社会的力量,在社区建立心理辅导站,完善对学生的监管制度,收集分析学生的日常行为数据,做到有效预防。倘若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早疏导,尽量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让各大中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拥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和自信。
参考文献:
[1]郭新美. 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位一体"机制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 377(30):60-62.
[2]杨泰山.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应对的调查研究——以上海市五所学校为例[J]. 教育参考, 2018, No.272(02):55-61.
[3]秦玮.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构建研究[J]. 文化学刊, 2019(11).
[4]郭永芬. 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宣传普及途径建设——以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为例[J]. 江苏教育, 2020(56):20-22.
[5]庞红卫.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 000(00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