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下如何培养学生以工匠精神为主的职业道德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第34期   作者:孔艳丽
[导读] 现代学徒制是国家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孔艳丽
        临沂市商业学校  276000
        
   
        现代学徒制是国家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它强调从职业的角度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坚持教育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强化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有机融合,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探素创新的工匠精神。
        那什么是“工匠精神”呢?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简单额说就是用尽全部力气,以无止境的虔诚心态,克服所有阻碍,去完成心中那近乎信仰的使命。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最近几年首先从专业选择看,很多学生选择电商、物流,计算机,会计等专业,而选择机电、数控等技术性专业呈下降趋势.而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入学门槛低,大部分属于初三分流学生,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参加中考,所以文化基础课比较薄弱,特别是语数英不愿学;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对于自己为什么来上学,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怎样学习很茫然,所以当学习的新鲜劲过去后就有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懈怠,不再积极主动学习的情况。而且在学习态度上也不能正确对待,在专业选择时,以为喜欢就可以,但真正学起专业课来又不是那么回事,所以当遇到专业课学习的困难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大多数学生又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创新精神,缺乏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学习持之以恒的态度。还有就是他们认为来职业学校是学专业技能的,学不学政治知识,知不知政治理论都无所谓;片面认为学习技能是第一位的,忽视做人品质的提升。而现代学徒制又要求学生具备这些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迫切需要改变学生的思想、态度、观念,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升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以适应现代学徒制对中职生的素质要求。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当前社会和学生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教学,发挥德育课主阵地作用。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以老师“教”和学生“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有他的优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显现了它的不足,那就是传统德育课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知识的框架,对学生需要什么关注少,很少触及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参与度差,厌学情绪严重。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学生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 还在于教师所组织的教学过程单纯以教为主,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与现代学徒制下对德育课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求之于知,激之于情,强之于志,悟之于理,践之于行,养之于能。例如,在讲《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职业道德时,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借用智慧云平台,把部分预习资料导入,课前让学生预习或查阅资料,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职业道德的视频,典型案例,采用抢答方式回答材料给出的问题,及时公布问题回答结果,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另外还可以利用云班课形式,运用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和学生身边的实际,时时补充时事政治,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石学生真正学做结合,触动 学生的心灵,由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并指导自己的行动。
         二、调动学校各方面力量,重构德育师资大队伍
         德育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不当,我们的德育教育有时不能统一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每个人,每个部门都按照自己的思路做事,统一不不够。而且也没有深入到每个学生当中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是很高。因此我认为要重构德育师资大队伍,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
         具体做法是在学校领导下,把德育课教师,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师傅,学校的学生管理各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形式统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


        1、对于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德育学科教研中心的领导下,学校成立德育教研团队,定期召开教研会,探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利用好德育课主阵地。
         2、各科公共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各自的知识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渗透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教育,比如数学教学中要渗透严谨、专一等思想的教育,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教育。并切一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定期要坐在一起总结前一阶段的情况,及时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与教务处、政务处、综治办等学校德育科室一起,把德育教学和德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某些时候德育教学只是德育教师上好课,而德育活动另外有人组织,所以两者显得有点脱节了。而我的理解应该是德育教学和德育活动要统一起来,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在活动中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
         4、在校园文化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工匠精神。所谓抬头是话语,处处显精神,校园的角角落落都是我们学习榜样,比如在校园长廊绘制我国的工匠精神人物展,宣传栏里存放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荣誉,让学生时时受到榜样和工匠精神的熏陶。
         5、学生在车间实习实训,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期间进行以工匠精神为主的职业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学生在实习实训,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期间主要以操作为主,是该认真、努力操作,还是马马虎虎,是和其他人处理好关系还是自以为是,遇到又脏又累的活是干还是不干,遇到难题是坚持攻克难关还是放弃,这时候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就会体现得很明了。所以在实习实训,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期间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一方面学校要和实习指导老师、合作企业及企业师傅共同制定规章制度,让学生在做中既要提高操作能力,学以致用,而且还要不断提升自己职业修养。
         6、组织好学校的沂蒙精神红色基因传承的社团工作,让学生在业余时间了解沂蒙精神并践行沂蒙精神。山东临沂是沂蒙精神发源地、红色基因富集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就弘扬沂蒙精神发表重要论述,深刻揭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鲜明特质,特别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为此,首先要组织好沂蒙精神讲座,向学生宣传、发扬沂蒙精神,让学生在知识上了解,思想上重视沂蒙精神。再者带领学生深入实际,参观沂蒙革命纪念馆, 沂蒙红嫂革命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孟良崮战役遗址(纪念碑)、山东省政府旧址暨八路军115师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大青山突围胜利纪念馆等红色遗迹遗址,让学生亲身体验“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把沂蒙精神内化为对学习的动力,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沂蒙精神,全心全意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努力学习,无私奉献,做一名合格的中职生。
         三、加强德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垂范”,要想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提高整个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修养,以自身的精益求精的高尚行为对学生的职业精神起到表率作用。
         目前我校现有思想政治课教师状况是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偏少,兼职教师偏多,参加培训的机会偏少。因此,加强德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是德育教师也要“走出去,请进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运用先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提高自己的修养,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也真正让学生心服口服,做自己人生的榜样。
         作者简介:孔艳丽,1972.5,籍贯:山东省临沂市,最高学历:大学本科,职称: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