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丹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院,广东深圳, 518055
摘要: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已进入内涵提升的新阶段。构建合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成为了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任务。本文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澳合作办学的国际金融专业为例,探讨构建内外部保障相结合三级共治的质量保障体系,科学理性地规划其专业发展。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内涵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快速发展,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模式各异,从科研合作、师资培训、学生交流等多方面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办学资源与教育理念,又提高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水平。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出现的新特点
随着合作的逐渐深入,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水平上已上一个新台阶,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新特点,具体如下:
(一)发展定位由特殊化向常态化转变
合作办学项目创办之初,从项目管理到教学运行,国际合作办学作都被视作的特殊事物来对待。随着合作项目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逐渐制定并完善各项相关的规章制度,将合作办学项目纳入常规化管理,国际合作办学从特殊化发展形态转变为向常态化发展。
(二)功能定位从拾遗补缺转向示范改革
中外合作办学具有引进外方优质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教育资源的优势,但是不应只是发挥其拾遗补缺的作用[1],一味地照搬照抄,应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的作用,带动办学机构的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须切实将国外的教育资源“本土化”,做好教材、课程等方面的改革,辐射带动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进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三)发展重心从“做大”转向“做强”
目前,国际合作办学虽然仍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但由于学生毕业后选择更广出路增多,家长和学生在对合作办学项目的选择上日趋理性,使一些原本火爆的合作办学项目开始冷却,甚至出现招生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2020年上半年出现的新冠疫情,使得国际间的人员流动受限,很多外方课程只能转为网课模式;加上原本指望通过合作项目出国留学的学生无法成行,对国际合作项目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大大地降低了国际合作项目的吸引力。为了国际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发展重心逐渐从追求规模转向了内涵提升。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2011年起与澳大利亚联邦大学开展金融管理专业的合作办学,合作模式为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三年,全英文授课,采用澳方大学课程体系;中方老师和澳方老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学生学满三年,各科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即获得中澳双文凭。合作至今已招收十届学生,培养毕业生800余人。本研究基于新阶段国际合作办学所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以深职院国际金融中澳合作项目为例,探索在常态化发展形态下内外部保障相结合三级共治的质量保障体系。
二、以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为根本
(一)立法保障
国家通过有力的政策和经费资助等杠杆来推动教育质量,使跨境教育得以持续发展[2]。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涉及中外合作办学规范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等,旨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管理,为合作办学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二) 监督保障
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主导的对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定期评估干预,致力于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办学质量的监管,促使合作办学主体坚持引进和吸收优质教育资源的原则[3],从而形成以机构自查、政府管控、社会监督的三方联动的监督机制。
三、以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为关键
中外合作办学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合作办学得以顺利创立和有效运行的基础,为其提供了有效的立法保障和监督干预。而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的办学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一套由两校联合管理委员会、二级学院和专业三级共治的合作办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校层面
合理的组织架构是质量保障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应基于办学双方的共同目标和利益[4]。两校共同成立了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由两校副校长共同担任管理委员会主任,每学年定期召开一次例行会议,对合作办学项目运行中的所需解决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负责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的质量保障制度和管理机制。项目由中外双方合作开展课程质量评估,采用实证性质量标准,保证合作课程的质量水准。
(二)项目层面
深职院下属的二级学院——经济学院,和澳大利亚联邦大学下属的商学院,作为合作办学项目所在的执行单位,负责项目层面的具体运行和管理。双方均聘请专职的项目协调员,负责课程的具体事务、项目日常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协助双方的教学工作正常实施,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三)专业层面
教师和学生是合作项目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第三主体[4]。师资建设是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的重点。合作项目师资实力雄厚,任课老师100%具备海外留学经历或海外工作经验,英语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在外方老师来我校任教期间,组织中方老师前往听课,并经常与外方老师开展教学研讨会。此外,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澳方组织的师资培训,学习外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院还积极寻求国际科研合作机会,与澳方学校合作组建了中澳科研课题组,进行“中澳经济与社会创新研究”的合作研究,使科研合作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师资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
学生作为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主体之一,需要主动参与自己的教育,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5]。在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办学机构应通过采用个性化和差异化策略,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建立健全学生学习保障体制[6].学生可以自由登录澳方的Moodle在线学习平台获取课程的在线资源。为解决学生全英文学习外教专业课的困难,为每门外教课配备一名中方老师担任助教,为学生提供课程辅导。灵活的学习选择和各种形式的学术支持,均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障教与学的质量。
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质量保障是一个基于质量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过程[4]。以外部保障体系为先导,内部保障体系为重点,形成以学校、项目、专业三级共治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达到合作办学效果的最优化,保证合作办学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兴德.中外合作办学新阶段更应注重内涵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8):7-9.
[2]林金辉,刘梦今. 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J]. 教育研究,2013(10):72-78.
[3]区聪.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及其运行成效——以广西财经学院中澳合作办学会计学专业为例[J].科教经济,2020(4):224-225.
[4]蒋静,谭文轶,刘廷凤.中外合作办学视角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20(33):15-22.
[5]Robert C W,Robert S G. Applying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o the educational process[J].Interantional Journal of European Education, 1998, 14(1):24-29.
[6]任大玲.全面质量管理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11): 98-102.
作者简介:徐文丹(1980-),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教育管理、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