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作文“人文性”教学进行思考尝试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5期   作者:陈婷钰
[导读]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陈婷钰
        汕头市澄海南湾小学,广东  汕头  515835

        摘要: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要引导学生接受人文气息的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将就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性教学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人文性”教学;思考;建议
汉语是中国人的交流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的优秀知识分子在几千年岁月里使用汉语、汉字创造了蕴含人文精神的中华文化。因此,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点。——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开展“人文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一、“人文性”教学的意义
早在中世纪后期,西方思想家就指出:世界上并不存在上帝或其它任何神灵,人类才是一切人类文明、人类文化的创造主体;因此,人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的核心。据此,西方思想家创立了著名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有力地促进了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文明发展。
自人文主义创立后,文化学家对人文主义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人文,是人类一切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同时又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现象。人文与美学、艺术相互融合,共同构建成人类精神文明上层建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性教学,使学生接受人文气息的熏陶,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继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1]。
        二、习作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人文性进行培养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性,需要教师将美育与习作教学相互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观察、认识客观世界之美、社会生活中的美、文学之美,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熏陶,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继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去描述生活中的美,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2]。
下面,我们将就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来探讨如何在语文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根据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的课文内容,为学生精心制作课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对学生播放课件,课件包括以下内容:①杜牧乘车沿山路而上,在远山深处,白云出没的地方有几户人家的房屋;在山路两侧,枫林如火,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景;②一夜风雨后,苏轼走到湖边,只见荷花残败,荷叶残缺;苏轼抬起头来,看见菊花凋残,只留下几根花枝。苏轼眺望远方,当他看见果树上结满黄色的橙子、绿色的橘子时,脸上露出微微一笑。

③一夜风雨后,一个穿着棕红色雨靴的小男孩背着书包去上学,他脚下的水泥路上铺满了金色的梧桐树树叶,他踩着梧桐叶跳来跳去;④秋雨沙沙地落下,秋雨落在银杏树上,落在枫树上,落在田野上,落在果树上,落在菊花上,落在松树上、柏树上,杨树上、柳树上。秋雨过后,银杏叶变成黄色,枫叶变成红色,田野变成金色,果树上结满了橘子、杮子、苹果、梨子,各种颜色的菊花纷纷开花,小喜鹊飞来飞去,衔着树枝筑巢;小松鼠推着松果爬来爬去,杨树的树叶纷纷扬扬的落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通过肉眼看到一幅幅美好的秋季画面,使学生接受自然美的熏陶。
课件播放完毕后,教师要问学生这些画面好不好看,学生们自然会回答“好看”(这样就调动起了学生的情绪)。然后,教师叫学生们翻开课本,让学生们自己去看《山行》、《赠刘景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学生们会惊讶地发现课件中所呈现的美丽秋景,正是这4篇课文中用文字描述的内容。此时,学生们的形象思维已经被激活,他们会认真地阅读4篇课文中的文字,从而感受到文字之美。当学生们阅读完毕后,教师要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几篇文章吗?你们觉得它们的文字是不是写得很优美?”学生们会纷纷回答:“喜欢”,“写得的确很美。”教师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既然你们喜欢这几篇课文,老师就请你们把这几篇课文中最美的词语、句子写下来。”(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具有人文性的语言)。学生们摘抄完4篇课文中的词、句后,教师随机选择几个学生,让他们谈一谈自己摘抄的词、句,以及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词、句(这样可以丰富全班学生的审美认知)。
接着,教师便可以转入习作教学。教师对全班学生布置习作任务:要求每一个学生写一篇有关秋景的日记,并在日记中恰当地、尽可能多地使用优美的词语、句子。学生可以模仿《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写一篇生动的叙事文,也可以模仿《秋天的雨》写一篇小散文。日记的具体字数不作限制,但学生必须在日记中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任务布置完毕后,教师便可以放手,任由学生们写日记。全班学生写完日记后,教师要让学生们互相交换日记,互相对同学的日记进行批考、鉴赏(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习作教学,提升学生的积极性[3])。学生批考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们共同讨论哪个同学的日记写得最好。
最后,由教师对学生们评选出的最佳日记进行分析、点评。——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人文意识,并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思考与建议
人文性教学,其外延极为广泛,几乎覆盖人类的一切文化领域、艺术领域。——但当今社会是一个强调科技至上,强调工具性的技术型工业社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蕴含人文底蕴的文学作品。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性教学,需要运用读写一体化教学方法,首先向学生呈现富有人文底蕴的形象画面,使学生获得视觉审美体验;然后组织学生学习优美的范文,使学生认识文学美,最后,教师才能组织学生进行习作练习,让学生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文学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性”教学,融美育于作文教学之中,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促使学生去认识中华文化之美。
参考文献:
[1]王越.小学高年级作文有效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1(01):124-125.
[2]王惠玲.课外文学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文化产业,2021(01):124-125.
[3]石晓艳.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策略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1):2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