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媚娜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桥头胡初级中学 315611
内容摘要:整本书阅读指导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教学重难点。《格列佛游记》作为讽刺小说入选教材。文章为例,在精准阅读指导下,运用“任务驱动法”对阅读全过程进行指导,即阅读前的精准指导(兴趣激发与情境设置)、精准阅读中的研讨课(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精准指导阅读后的成果创造(成果创作指导课),探索初中阶段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格列佛游记》 精准阅读 任务驱动法
名著教学过程中,倡导整本书阅读的“真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除了“教什么”是难题,“怎么教”也是笔者教学中的困惑所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有一部必读篇目是《儒林外史》,另外是自主推荐阅读篇目钱钟书的《围城》和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这三部书都属于讽刺小说,因此名著导读主题定为:讽刺作品的阅读,有相应的“读书方法”指导和“专题探究”。但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仍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题。精准阅读下的“任务驱动法”可以为语文教师指导整本书阅读提供有效策略。
精准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科教学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聚焦课堂教学价值,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科学教学结构,细化教学流程,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实现预期目标和完美教学结果的活动过程。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以任务驱动教与学,以任务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要求教师创建真实的任务情境,提供真实的学习任务,并创设协作与沟通的平台,帮助学生在主动建构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从而使其获得知识的充实与能力的提高。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有趣的奇书,它的童话式的叙事风格,极大地刺激了读者地感官和想象力。不过,童话色彩只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才是其灵魂所在。作者写这部小说意在讽刺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现实。
本文将以《格列佛游记》为例,探索“精准阅读”下,运用任务驱动法指导九年级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有效策略。笔者在研读了蒋晶军、赵镜中、王琳、蒋雁鸣等国内特级教师们针对整本书教学的研究,整本书教学基本可以开发“三种课型”:阅读指导课、阅读研讨课、阅读成果展示课,这三堂课循序渐进,贯穿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因此,笔者带领学生们共读《格列夫游记》,教学了三种课型,七天时间,师生共同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成果展示。
一、阅读前的精准指导:情景设置和兴趣激发
情境设置是任务驱动的前提。在阅读前,教师应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辅助资料,给予学生完成真实生活任务的体验,激发和维持阅读兴趣。教师可以依据课程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从易到难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利用图片,激发兴趣
图片丰富的书籍是学生喜欢阅读的。从阅读图片入手,为阅读整本书设置情境,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书本中的图片主要以插图的形式呈现。精准、美观的插图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记忆,进而影响学生的审美兴趣、情感及态度。鉴于此,在整本书阅读之初,教师还可以以封面为切入点设置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整本书的内容。
任务一:搜集各种版本的《格列佛游记》(如河北人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封面图片,出色的封面能够燃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把各种封面进行比较,选取一幅你认为与本书内容、内涵最贴切的封面,说明理由。若认为都不贴切,还可以自行创作设计,及时与同学分享你选择的封面,并说明理由。除插图、封面外,教师还可以积极探索目录、序言、书评、腰封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设置情境,布置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抢答赛,走近《格列佛游记》
1. 五分钟的小说内容抢答赛(15道填空、简答题)。设计意图:抢答赛形式激动人心,同学们能积极参加,紧张刺激很好玩,对于答对的题目,会带给他阅读信心,对于不会的题目,引起了他们的重视,思考阅读的效率。
2.10分钟的通读引导。师精选了四个精彩片段,一起阅读。设计意图:精心选取精彩片段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学生,本章细枝末节的细节很多,学生可能会在阅读中失去兴趣,笔者抓住精彩片段,适当点评,和学生一起看,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
(三)观看影片,对比阅读
观看影片是学生最期待的活动。因为平日很少有机会在校看电影。生动的影片画面相较静态的文字更具冲击力,影片的情境设置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是直接和强烈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有趣的奇书,特别适合孩子阅读,笔者截取影片《格列佛游记》(2010年拍摄),由《大战外星人》的导演罗伯·莱特曼执导的喜剧电影《格列佛游记》,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名著被搬入现代,愣头愣脑、窝窝囊囊的杰克·布莱克在百慕大三角州穿越进了小人国,随后发现自己在全新的国度中变成了大英雄。 本片叫《格列佛游记》不免名不副实,原著中除了小人国,还有巨人国、飞岛国等等神奇的所在。但或许是由于技术与资金的原因,电影中只保留了小人国的段落。所以,在学生观影后,以作品原著和影片改编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之间的异同点作为切入口设置任务二,旨在领略阅读的魅力,发展阅读兴趣。
任务二:原著《格列佛游记》和电影改编后的差异如此之大,请同学们自选角度(人物塑造、叙事节奏、情节设置、环境刻画等方面)分析判断,说说原著的特点和电影的特点,并与同学分享你的观点。
二、精准阅读中的研讨课: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
《格列夫游记》阅读研讨课的主题:《奇特的幻想,绝妙的讽刺——品读<格列夫游记>》。
精准了解学情:继第一堂阅读指导课结束后,我们快马加鞭,齐心努力,课内课外就捧着《格列夫游记》,一天游历一个国家,仅用四天时间,每位同学都完成了整本书阅读。读完了,那么是否进入到深度阅读,对文章主题,批判精神、讽刺手法是否理解受用了呢?不清楚,所以需要同学们反馈阅读感受、阅读疑难点。
叶圣陶先生说:“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阅读虽然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教师在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之后,还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意义建构。
(一)做精准自主阅读批注
设计整本书的阅读任务单是指导学生独立阅读的有效方法。根据《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第四学段学生阅读一般现代文的速度约为450 字 / 分钟,的测算数据及建议阅读时长,我们可以推算,一名初三学生每天语文课堂加上课外阅读2小时,一周可以读完《格列佛游记》。但阅读任务还是有点重的,此时,教师以如何做精准阅读批注,给学生给予切实的指导尤为重要。笔者展示阅读《慧骃的美德》(片段)
我归纳阅读《格列夫游记》需要掌握的阅读策略。第一是“提问策略”:阅读者对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并尝试回答的过程。提问最终目的在于掌握文章的意义,获得乐趣和信息。提问可以向自己提问、也可以跟作者对话提问。?第二是“统整策略”:读者撷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经统整浓缩后,形成能够代表文章主旨的简要叙述。做概括促使读者将注意力聚焦在文章的重点上,忽略较不重要的细节。
(二)精准组织合作交流活动
自主阅读后,小组归纳讨论,深度研读。先是分享自己阅读过程中留下的精彩的批注,看看哪些精彩片段是大家感同身受的。再是统计疑难点问题类别,师生共同解决。同学们有20多个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学生们的疑惑点其实都是围绕着作者的讽刺意图,可见学生们是没有深入理解字里行间的尖锐而深刻的讽刺。学生阅读还是浮于表面,关注情节,只觉得好玩,如果是初一学生,重点感受“奇特的想象”,初三学生的理性思维增强,必须要能够体会尖锐的讽刺。
针对小说的四个部分,师生归纳后提出五个核心问题:
1.《小人国》:格列夫眼中的小人国国王是怎样的人?
2.《大人国》:格列夫从任人宰割的“摇钱树”变成宫廷的“宠儿”,他的内心想法是如何变化的?
3.《飞岛国》:让格列夫震惊的有哪些事情?
4.《慧骃国》:为何格列夫会如此眷恋慧骃国?
5.阅读小说时,你关注到它的讽刺批判精神了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身临其境去感受,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鉴于此,我就引导学生重读小说,关注重点章节,回答这五个核心问题,一个问题对应一个章节,运用“图像化”策略、“联结”策略,深入研读。“图像化”就是在阅读描述性的语言时,调动起自己的感官在头脑里形成画面,有助于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按照文字的确切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相关画面,以达到丰富经验,增进理解的目的。“联结”就是是指读者将正在阅读的文本和阅读过的文本、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外部的世界进行关联,使阅读达到连贯性而理解。篇章理解是建构——整合的过程。
三、精准指导阅读成果的创作:
阅读成果,是指能够体现学生自我思考与独特认识的物化性成果。其不仅是对阅读过程的一种记录,更是对阅读过程的一种检验与反馈。阶段性阅读成果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进阶发展,并转化为下一阶段阅读的起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信心。
《格列夫游记》阅读成果的创作指导课主题:《尖锐的讽刺,未完待续的奇遇记——品读<格列夫游记>》。
设置专题探究任务,分配给小组,小组合作,任选一个专题,合作完成,周末两天时间,然后用一节课来展示阅读写作成果。。
专题探究:全班共同阅读《格列夫游记》,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个专题进行探究。选择同一专题的同学可以组成学习小组。
专题一:故事会
《格列夫游记》这部小说围绕着格列夫航海冒险,游历四个国家的经历,描绘这些国家的奇异风土人情,含义深远,韵味深长。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1.梳理你想讲述的故事情节,准备一个简要的提纲。
2.讲述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
3.注意体会故事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努力在自己的讲述中体现出来。
专题二:《格列夫游记》讽刺艺术探究
《格列夫游记》的讽刺艺术一向为人称道,小说以“奇特的想象,尖锐的讽刺”,童话式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刺激了读者的感官和想象力。脱下童话的外衣,尖锐而深刻的刺激才是其灵魂所在。可以结合全书,也可以选择书中的某个章节,看看作者在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讽刺效果。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格列夫游记》讽刺艺术的体会。
专题三:续写故事
《格列夫游记》中格列夫从慧骃国回来后,买了小马,每天与马聊天,与妻儿疏离,与亲朋好友断绝往来。格列夫的余生将怎样度过?他还会再次选择航海探险,去寻找慧骃国,大人国……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
1.打开思路,天马行空,尽情想象,不妨设置一些悬念,让故事更吸引人。
2.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合其性格特征,不能脱离原著。
3.斯威夫特善于用想象、夸张、对比、反讽来叙述故事,幽默风趣,请尝试运用这些方法。
设置专题探究任务,分配给小组,小组合作,任选一个专题,合作完成,周末两天时间,回校后展示阅读成果。
本课例就是在“精准阅读”指导下灵活运用了“任务驱动法”,带着任务去做一系列语文活动。把整本书读完、读透、读深,再进行创造,用口语表达、写作等多种形式,学以致用,让阅读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吴欣歆.阅读整本书,整体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7(01)
[2]蒋雁鸣主编.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坊[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8.
[3]余党绪著.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