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敏华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上柏小学 313203
摘要:文言文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形式,在“五四运动”爆发以前,一度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至今,文言文已经成为小、初、高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从教育价值的角度上分析,文言文能够以现代白话不同的形式进行思想与情感方面的阐述,虽然该类文体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已经失去其使用价值,但单从育人的角度上看,能够使学生透过文言文的学习,了解古人为人处世的道理。小学阶段作为重要的思维开发阶段与文化教育阶段,在该过程中的教学工作需要深入教材内容,在必要情况下可进行课程知识内容的拓展,使学生能够基于基础理论学习进一步拓展文化视野。因此,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工作中,需要从教材内容深化与教学模式上的创新,使学生能够在课程论轮内容的学习中医,逐步建立较好的文化观与审美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一、引言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中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体裁,历史上的文言文名篇名章较多,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主要通过章节内容较为简易,情节发展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文言文进行初始阶段的教学。通常情况下,小学中高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已经开始进行句式结构上的讲解,如虚词、通假字等内容。该部分内容在初高中阶段是文言文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上,教师需要一方面进行文言文课程内容的合理编排,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以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课程章节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要求分析
统编小学在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编排上,中高学段的课程内容已经开始引入文言文题材类型的文章。在教学的要求上,现阶段除了进行教学课时上具有明确规定以外,还对课程容量、练习题数量以及背诵篇章等进行了具体要求。在学习流程上,学生首先需要结合课文的基本内容进行注释与理解,并了解文言文基本的句式结构特点;其次在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字词上的斟酌,进一步加深文言文句式结构的理解;最后,通过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分析,对主要的字词翻译等内容进行总结,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探明文言文句式结构的变化特点。
文言文课程内容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中,由于较为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也使得学生在课程理论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养成拓展应用的习惯,比如在《自相矛盾》一课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应用课程章节的理论内容进行思维上的拓展应用,“其人弗能应也”一句中,就可通过引导,使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此种情况,从而达到拓展教学的目的。[1]
三、相关教学思路与策略分析
(一)通过朗读进行内容引入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特点使其在朗读过程中具有一定音律性,与现代白话文的课程内容教学相比,在文言文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朗读的形式,能够使学生习惯该类题材的文章阅读模式,同时对课程的章节段落等方面起到初步教学的作用。朗读作为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在文言文的阅读上,及时需要指导学生的读音、语气停顿等,确保学生能够做到准确的文言文课程朗读。比如,在《司马光》的课程内容教学中,通过阅读原文内容可以发现,课文内容的断句较为明显,在进行朗读指导上,首先使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朗读,随后进行齐声朗读。小学阶段的文言文课文内容相对简短,同时又具有故事性、难度不高等特点,朗读过程中,部分学生凭借语感与主要字段的内容理解,已经能够阐述主要的课程内容。朗读的教学指导,还需注重学生的读音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生僻字的读音,以及该字词在课文中的用法,以此在后续的翻译指导上做好相应准备。此外,在阅读语气的指导上,根据文言文的课文内容情况进行相应的讲解,在《王戎不取道旁李》的阅读语气指导上,该课文主要通过简单的叙事方式,讲述了王戎与众小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进行对话内容的朗读时,需要控制学生的语气,使学生能够从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的人物形象,“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一段在前后的语境中具有肯定的口吻,在学生进行阅读时,可在该段课文内容的阅读指导上加以肯定语气的示范,使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语气的变化更好理解课文内容。[2]
(二)注重课文学习方法指导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课程内容学习,大部分学生主要通过参考书注释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文的自我理解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当前,教学辅导书已经成为学校教材以外另一必备的学习工具,从教学辅导书设置的初衷上看,其主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知识点展示与拓展,使学生能够更好进行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在文言文注释讲解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通过全篇引用辅导书注释内容进行练习题的解答,使得教师布置练习题的目的发生偏离。若学生在进行文言文课文阅读的过程中,没有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全篇通过引用辅导书的注释内容,则难以进一步加深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还会形成不良的学习依赖性。对此,教师在文言文课程指导工作的方法制定上,需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比如在《少年中国说》一课的教学指导上,原文的语气助词运用较为明显,学生在翻译的处理上容易陷入一定难题。对此,教师在学生建立起文言文阅读思维的过程中,通过虚词与语气助词,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用法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翻译规则与思路。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 在小学阶段仅作基础性的知识讲解,在课文的学习要求上,也主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指导。文言文教学方法与一般课文的教学指导存在一定差异性,一方面体现在题材内容的转化上,另一方面体现在语言架构的重新解读上。现阶段统编语文教材新引入了多篇文言文课文,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也上升了一个层次。教师在该部分的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中,需要紧跟当前学生教育工作基本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文言文课文的解读、学习。通过现代语和文言文之间的叙述逻辑结构对比,由于该篇课文近似古代体与现代体的结合,在内容的叙述逻辑方面较为贴近现代人思维,因此也可引导学生在注重虚词和语气助词的翻译处理上,加入自身的理解进行课文内容的翻译。[3]
(三)通过内容拓展提升教学质量
在初次接触文言文类型的课程内容时,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畏惧的心理,由于接触较少以及应用现代汉语的语言逻辑较难以进行直观理解等原因,使得学生在课程文章的学习与解读方面,难以高效展开教学工作。对此,教师在当前的文言文课程导读与初步讲解教学中,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由深入精。为此,在当前的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教学工作编制以及具体章节内容的讲解方面,教师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优化、改进与创新,确保学生能够在较好的引导下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要求。通过教学内容上的拓展,如图1所示,可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通过课文内容以外的句式引入、内容引入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文言文内容的基本结构与叙事特点等。
图1
结语:文言文作为早期中国文化记录的载体,在现代教育体系的内容构成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不仅在于该种体裁的课文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与思想价值,还在于在人文精神与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教育。根据目前的教学工作发展情况,本文通过文言文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当前小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对该类课程知识点与教学优化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诸葛育敏.立足教材,探寻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J].新教师,2017:29.
[2]吴秋华.借助教材插图,发展语言形象思维——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福建教育,2017
[3]林潇慧.“部编本”教材思维下的小学语文略读课文“自读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