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佳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吉林吉林 132000
摘要:为探究网络信息繁杂的时代下,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现状,本研究选取442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Buss-Warren 在 2008 年修订的 AQ攻击行为问卷,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现状进行系统考察。结果显示,攻击行为五个维度中敌意维度得分最高。从内部差异来看,攻击行为当中的身体攻击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明显高于女生。总体而言,负面的网络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攻击行为,现状及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了网络现代化的有效建设,网络因其自身的便捷性提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效率,但同时网络游戏、国内外电影等也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电视新闻仍然会出现杀人、投毒或校园殴打等事件。有研究显示,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那么他更容易犯罪[1]。不仅如此,攻击行为还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业发展、人际关系和人格健全发展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因此,改善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刻不容缓。本文旨在探究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现状以及改善策略。
2017年令网友乃至全国人民愤恨 的“江歌案”震惊全国,使我们毛骨悚然,难过这个正处花季的女孩的遭遇的同时,更让我们对于刘鑫及其男友的行为感到愤慨。大学生还未完全接触社会,对于自我控制还无法做出明智的选择,叛逆和自我意识强烈驱使其容易做出攻击或侵犯他人的行为。因此,在多媒体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攻击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探索,从而在一定层面上减少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意义重大。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对于网络信息、情绪控制还无法有一个明确的辨识和认知,叛逆和自我意识强烈驱使其容易效仿网络做出攻击行为或侵犯他人的行为。通过本次的研究,能对症之药,从一定层面上减少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为使其健康积极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减少犯罪。
二、攻击行为
1.攻击行为的概念
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指有意图伤害他人的行为倾向和实际行为,一般包括人身攻击、口头谩骂、散播谣言等。Dollard于1939年提出“挫折—攻击”假设,他认为攻击是以伤害他人为目标的行为。1977年,班杜拉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攻击行为是个体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来的行为[2]。研究者Brain从四个方面对攻击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概念界定,首先攻击行为的本质是具有一定的伤害性和破坏性,但是反过来说,具有毁灭性的行为不一定就属于攻击行为。第二个方面是动机,行为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故意伤害才能称为攻击,意外事故或误伤不属于攻击行为。其次,攻击行为发生时,个体唤起一定程度的情绪和生理反应。最后,攻击行为一定是被攻击者所讨厌和憎恶的[3]。
国内学者对攻击行为也有相应的概念界定,林崇德对攻击行为就从3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界定,他认为攻击行为的实施者要以伤害他人为动机,同时受害者要体验到消极的感受,攻击的对象不局限于人,也可以是动物或物体[4]。纪林芹和张文新认为,攻击行为不仅包括伤害他人的外部表现,还包括想要伤害他人的内心愤恨的状态[5]。
2.攻击行为的分类
国内外学者根据不同的条件将攻击行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动机不同可以将攻击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它只是某种获得利益的手段,比如抢劫钱财或谋权而伤害别人;而敌意性攻击带有一定的情感,比如恨意或愤怒,目的是为了给他人造成痛苦[6]。Hartup将攻击行为分为冲动攻击和蓄意攻击[7]。前者是由环境刺激了攻击者内心的不安而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引发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后者则是攻击者预谋已久策划的攻击他人的行为。
20世纪80年代,Dodge等人依据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不同将其划分为反应性攻击和发起性攻击[8]。反应性攻击是指个体在遭受外界环境给予的不良刺激,如挫折或嘲笑时,进行的一种应激反应,它是一种报复性的攻击行为;发起性攻击则是由于个体自身想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一种攻击性手段,来获取积极的效果。
Card等人按照实施攻击行为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9]。身体攻击就是指利用肢体对他人进行伤害,如打架斗殴;言语攻击就是指通过语言伤害他人,如谩骂侮辱、散播谣言等;关系攻击又称为社会攻击,是指通过第三方或某一中介作用对他人进行侵犯,而不是直接伤害,如排挤他人。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吉林省长春市和吉林市选取两所高校,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在课堂上统一作答。共发放500份问卷,对于答案缺失10%以上的问卷和作答态度明显不认真的予以剔除,回收有效问卷442份,回收率为88.4%。其中,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9岁,总体年龄范围在18-20岁之间,男生193人,女生249人;大一年级171人,大二年级136人,大三年级135人;是独生子女的有359人,不是独生子女的有83人,见表1。
表1 被试选取情况及人口变量学分布情况(n=442)
2.研究工具
选用AQ攻击问卷(BWAQ-RC),它是Buss-Warren在 2008年修订的中国版攻击问卷,修订后的攻击问卷加入了一个间接攻击的维度,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和愤怒这四个维度共同组成,一份拥有34个项目的AQ问卷,更细致的探究攻击的不同形式。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从1到5代表着“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不确定”、“符合”、“非常符合”,累积计分,其中19题为反向计分,选5则计一分,最后得分越高者,则代表其攻击性越强,越容易伤害他人。例如,身体攻击维度下有“有人用力推我一下,我就打他或她”,敌意有“有时候,我觉得生活对我不公平”等等。研究证明,该量表及各维度间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74和0.818[10]。
3.数据处理
运用SPSS 21.0软件将筛选完的问卷严格录入数据库中,统一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现状
表2大学生攻击行为描述统计结果(n=442)
为了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现状,对攻击行为总分及各个维度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根据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攻击行为的整体均值为85.54(85.54±18.84),与量表常模相比,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其中,敌意这个维度的均值最高(21.36±5.87),言语攻击维度的得分均值最低(14.05±3.25),见表2。
(二)大学生攻击行为在人口变量学上的差异分析
1.大学生攻击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表3大学生攻击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注:* p<0.05;** p<0.01
对大学生的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攻击行为中的身体攻击这一维度对男女性别有显著性差异(t=3.13,p<0.01),男生(18.15±5.49)的身体攻击明显高于女生(16.44±5.82)。其余的维度以及攻击行为总分在性别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2.大学生攻击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表4大学生攻击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M±SD)
1.90 0.151
通过对样本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表4的统计结果。根据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在各个年级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进行事后检验。
3.大学生攻击行为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表5大学生攻击行为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对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作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结果显示,大学生攻击行为总分及各个维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5。
五、讨论
(一)大学生攻击行为现状分析
本次关于网络时代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整体的攻击行为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其中,各个维度的得分最高的是敌意,言语攻击的得分最低。对于大学生总体攻击水平中等偏高这一现状的分析,原因可能是青春期的大学生们,心理和生理的波动都会增大,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交技能等都尚未稳定和成熟,面对复杂的网络世界难以正确分辨是非对错,比较容易受到负面网络信息的影响,在解决任何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时会选择比较冲动或片面的方式,做任何事情不会考虑后果和全局。一方面,他们对于这个时期的自己过于自负,认为自己永远都是正确的,遇到任何事都相信自己站在真理的一方,对于他人的建议和劝告充耳不闻;而另一方面,青春期的他们又很敏感,时常会感觉到周围人的嘲笑或指指点点,会认为旁人总在背后议论纷纷,这样就会加剧他们的愤怒和敌意。
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容易失衡,在接纳自己和接受他人上缺乏能力。往往以别人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对于想要却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会产生诋毁甚至破坏的行为。比如,班级某个同学的相貌很好看,人际关系很好,因此心生妒忌和厌恶,散播谣言、扭曲事实中伤他人,来使自己心理得到满足。并且,有的大学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不考虑身边人的感受,只想让周围所有人臣服于自己。在老师和家长眼里越优秀的孩子,其自我中心越严重。当这种被服从的心理没有达到满足时,攻击行为可能就会产生。杨亚斌在其对关系攻击的研究中指出,情绪不稳定,易冲动也是大学生攻击行为偏高的原因,当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会想法设法地报复[11]。当考试、比赛失利时,心里的不满会加剧不良情绪的滋生,通常采取诬陷甚至谩骂对手来宣泄。
(二)大学生攻击行为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本文研究发现,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身体攻击显著高于女生,攻击行为的其他4个维度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符合国内外关于攻击行为的研究结论。Toldos在他做关于西班牙青少年攻击行为差异比较的研究中指出,男生的身体攻击必然会显著多于女生[12]。国内学者段东园,张学民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证明了不同性别的个体,其攻击行为具有显著差异,男性远比女性拥有更高的身体攻击程度[13]。这种在攻击行为上出现的性别差异或许是由于男女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构造造成的。男性易冲动,易暴躁,再加上生理上的优势,在遇到问题或纠纷时,常常会选择较为简单直接的方式解决,比如武力。而女性性格大多安静内敛,身材也不如男性般孔武有力,因此在遇到不满或挫败的事情时,多数女生不会采取身体攻击的方式,而会更多的表现出敌意或愤怒。
除此之外,男女性别上的差异还体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和网络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对于男生和女生固有的观念或刻板印象,也就是大多数人会认为女生就是文静淑女,家庭的教育也会传输这样的思想给自己的子女,女生不该大打出手,打架动手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会觉得羞耻。而男性不同,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男性,更容易被网络游戏、影片等影响,认为打架斗殴是宣示主权、证明自己厉害的一种方式,而且在我国带兵打仗都是男性的传统观念下,男生动手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是错误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在年级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即从大一到大三的大学生活中,学生的攻击水平没有太大的变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从大学生活开始,思想变得比以往中学时代更加复杂,开始有青春期对异性更为强烈的好感。整个大学阶段都伴随着这种心理的变化,开始成熟但也幼稚,开始独立又渴望依赖,大学的孩子处于矛盾共同体的状态,因此他们属于攻击行为的高发群体。而大学时期都是学生生理开始变化的阶段,但是心理的成长跟不上生理成熟的脚步,往往表现出害怕、逃避甚至敌意和愤怒,尤其是第二性特征的发展,会引发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可能正是由于这些青春期的变化发生在大学时期的每个阶段,因此攻击行为的产生不会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除此之外,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个结果说明了如今的青少年不论是否独生,他所享受的教育和关怀是一样的,潜在的或表现的攻击行为程度也不相上下。这与国内学者王红瑞提出的观点大致一样[14]。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学校干预策略
大学生攻击行为具有复杂多样性,随着时代的改变大学生的发展规律也会变化不断,许璐的研究中曾指出,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侵犯行为会有显著影响,这与本文的研究背景一致[15]。因此针对不同的时代要进行不同的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本文将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在不同层面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1.灵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通过大学“心理育人”、“学习筑梦”等形式,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品质和正确的交友观。同时,全面深入地开展灵活且暖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往大学规定纪律及文明制度时过于冷峻和僵硬,将一项项条目罗列,要求学生遵守并熟记,这样做并不能体现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和纪律的重要性,因此很少有学生会做到,侵犯事件屡有发生。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以身示范,还要贴近生活,将冷冰冰的制度具体化,生动化。灵活变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积极运用一对一谈心谈话、网络平台等方式开展对学生的关心与关怀,引导、协助学生调节不良情绪,及时发现矛盾冲突并解决,从而在问题的萌芽阶段就消灭它,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
2.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和网络平台,积极向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一般知识,引导其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抑郁等问题,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其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提高情商;另外,还可以通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情绪宣泄平台,增强学生的心理弹性,激发心理动力,强化心理素质,提高其在处理极端情景或心理危机事件时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可以合理地宣泄负面情绪,从根本上减少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机会,帮主学生及时宣泄负面情绪,防止积压到无法承受时而发生攻击行为。
通过丰富的团体心理辅导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和性格品质的完善。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找到自身的价值和闪光点,从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自我,建立自信,乐观积极,如此在面对负性事件或讨厌的人时,才不会冲动做事,拳头相向。
3.深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网络道德水平低的大学生,其攻击行为倾向明显高于网络道德水平高的大学生,并且后者还可以有效运用网络渠道对自身的不良情绪和压力进行合理的疏解和宣泄。让网络成为引导其乐观积极的指路人,当陷入负性情绪时,看个治愈的喜剧电影会转移注意力,减少一时的冲动。因此,学校可以从网络道德教育的层面出发,预防并干预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具体措施包括利用网络阵地,用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媒商”和信息鉴别的能力,远离网络陷阱和危险,举例说明网络暴力的危害,培养学生遵守网络文明公约的意识,并用实际行动证明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益处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Kabasakala Z, Bas A U. A research on some variables regarding the frequency of violent and aggressive behavior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2):582–586.
[2]Bandura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2nded[M].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1977,277-308.
[3]Brain P F. Hormonal aspects of aggression and violence.In A JReisJr. &J A Roth (Eds.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 of biobehavioral influences onviolence[J].Washington,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4(2):177-244.
[4]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 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27.
[5]纪林芹,张文新.儿童攻击发展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23):122-127.
[6]郭薇.攻击行为的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14(14):199-200.
[7]Hartup W W.Aggression in childhood: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J].American 29 Psychologist,1974:336-341.
[8]Dodge K A,Coie J D.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actors in reactive andproactive aggression in childhood to early adulthood[J]. Annu Rev Psychol,1987,48:371-410.
[9]Card N A,Stucky B D,Sawalani G M,et al. Direct an indirect aggression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tercorrelations,and relations to maladjustment[J].Child Dev,2008,79(5):1185-1229.
[10]马银梅.中学生父母心理控制、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1]杨亚斌.高中生关系攻击的特点及其与父母心理控制的关系——以贵阳市第一中学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2]Toldos M P. Sex and age differences in self-estimated physical, verbal and indirect aggression in Spanish adolescents[J]. Aggressive Behavior, 2005, 31(1):13-23.
[13]段东园,张学民,魏柳青.暴力媒体接触程度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规范信念和移情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02),185-192.
[14]王红瑞.中职生攻击行为及其与个体学业状况的关系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5(05):661-664.
[15]许路.暴力视频游戏使用、道德推脱对初中三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