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清
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慕村小学,广西 南宁 530228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新课改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因此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加以重视。然而,
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的知识启蒙阶段,学生大多基础较为薄弱,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能力不足,阅读兴趣普遍不高,阅读效率低下,这需要语文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更加耐心且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和指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的综合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阅读;指导;习惯;兴趣
引言: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阅读,阅读能力往往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从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情况来看,学生实际的阅读效果并不乐观,其中最为明显的变现是学生在做阅读理解的题目时,许多学生对主观题的解答存在一定的障碍,尤其是针对文章中的结构理解部分更是难以深入到作者的情感中,从而难以理解对应的文章思想,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失去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一旦这种心理形成就会使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明显。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科学的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培养健康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关于当前小学生阅读现状的分析
(一)学生阅读兴趣偏低
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特体验,注重对他们语文思维的培养。但毕竟大部分语文教师是应试教育时代培养出来的,他们对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的探究还有待加深。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有很多教师无法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味地沿用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形式,从而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导致阅读课堂教学收效甚微,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二)学生课外读物缺乏
在实际情况中,虽然大部分学生不喜欢阅读,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喜爱课外阅读。但由于小学生思维和甄别能力的受限,他们无法自主选择更多有意义的不同种类的读物,因此只能反反复复地阅读作文书、故事书,通过这样形式的阅读,小学生的知识面没有得到较大的扩展,在作文写作中会经常出现题材“雷同”的现象。学生习作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因此习作能力也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内容缺乏真实的情感和创新。
(三)学生阅读效率低下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于高学段的小学生教师应当保证他们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默读的速度每分钟应该保持在 300字以上。但在实际情况的调查中,许多学者发现小学生的阅读效率仅仅能达到每分钟150字左右,而在这部分学生中学生阅读的正确率仅仅能达到30% 左右,这一部分学生的阅读速度虽然相比之下较快,但是正确率却很低,是非常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并且,小学生“默读”的过程往往是对阅读信息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不利于阅读信息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认识,坦白说,这样的阅读方式意义并不大。
二、关于促进小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指导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够根据教师的所感所想来进行对应的知识学习。但这种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若教师不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兴趣,就会使其无法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学习《白鹅》这一课的内容时,首先教师就要根据本课的内容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使学生理解该诗产生的背景。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与鹅相关的活动视频,让学生能够沉浸在惟妙惟肖的视频中,从而更好的提高自身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接着,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对白鹅的兴趣,不断的探索和了解白鹅与众不同的高傲性格。最后,教师可以对本次的教学课堂进行升华,通过一些有趣的诗歌集、散文集、漫画集等作品推荐,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拓宽自身的阅读视野。
(二)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有效的阅读教学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并不完全相同,更多的是能够引入丰富的课外内容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增强自身的自主性。尤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阅读的局限性越来越小,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文体也越来越多。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够从实际出发,把握好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进行扩展阅读。例如:在教学《咏梅》这首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来探索梅花的特点?寻找梅花与桃花、杏花存在的差异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阅读相关的语文文本,带着问题进入到实际的情景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来展示其他诗人笔下的梅花,让学生能够结合画面和声音切实的感受梅花的特点以及梅花那傲人的气质。通过这种有效的问题创设,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更好的理解对应的语文教材知识,丰富小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赏析能力和主动意识。
(三)提升学生阅读的准确性
教师在阅读指导中,不仅要关注到学生阅读范围和文本的多样性,还要重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总体能力,也就是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提高学生阅读的正确率和准确性。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小学生进行阅读的速度是比较慢的,并且阅读的准确率也较低。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教师应该提高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能力。首先,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初步阶段逐字逐句地读,在进行阅读之前能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这样一来学生阅读更加具有针对性,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开国大典》一文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1949年10月1日进行开国大典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当天人民的情绪如何?你是怎样知道的?提出问题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是在机械地执行阅读的任务,而是在阅读中思考问题的,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到澎湃的爱国思想感情。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率,阅读完后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大概的认识,更加有利于后期的学习。
结语: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为重点教学内容,阅读能力是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运用科学的阅读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增加学生知识储备,掌握语言运用技巧,体会阅读中的文化思想,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与提高学生阅读物的数量和质量,传授给学生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学习策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准确性。通过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提升,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马元泉.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20(33):87-88.
[2]陈建华.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分析[J].家长,2020(33):146.
[3]吴慧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J]教师,2018(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