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华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西区 安徽 安庆 246001
摘 要:课堂缺乏诗意性,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枯燥。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本文将分析语文课堂诗意低下的原因,并从唤醒文本、唤醒诵读、唤醒内在情感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建造诗意语文课堂。
关键词: 课堂;诗意;文本;诵读;情感
引 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生活是诗意的栖居"。文学作为生活的精神层面,是生活的高度提炼,自然凝聚着无限繁华的诗意。 但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当学生面对诗篇,激情诵读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的漫游”,教师却用冷静而淡定的口吻说,这是“拟人”手法,忽视了文本语言的原初诗性本质。课堂缺乏了诗意性,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枯燥。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该如何努力唤醒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呢?
一、当前语文教学诗意性低的分析?
1.古诗文教学中的照本宣科
课堂缺乏了诗意性,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枯燥。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语文世界是美丽的世界,中国古典文学更是其中闪亮的美景。可是在当前信息传媒时代里,古诗文教育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是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学生对于诗文的理解也很有难度。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有言无文,只是注重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重讲解分析,轻理解解读,忽视了它所具有的文学因素,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支离破碎地讲解和分析,失去了古典诗词原有的光彩和神韵。因为教师生怕自己讲得不够透彻,学生记忆太少,所以一堂课下来基本就处于满堂灌的形式。此外,在鉴赏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又忽略了感性的阅读,缺乏整体阅读的方法指导,以致我们所见的是中学生日渐式微的诵读激情和日趋单薄的传统文化底蕴。
2.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在基础教育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诗歌和唯美的散文诗篇,这些文章很大程度上能够进入学生的记忆深处,能够进入孩子们的灵魂深处, 但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驱动,不得不把课堂当成工厂,片面、静止地固守预设的目标、过程、结果,而对学生进行机械统一的加工,导致自己越教越倦怠,学生越学越呆板,越学越厌学,课堂缺乏灵性,缺乏诗意。有些孩子们上完课程之后都感觉没有学习过这些文章,很陌生。有些老师,自己有时也进行一些诗词文章的创作,也会留意一些心灵鸡汤式的唯美的语言,但在教育中无奈大环境裹挟,不得不被分数、排名、评比牵着走。这一切说明整个社会的文化向导,使得语文课变得枯燥、沉闷化,毫无诗意可言。
二、提高语文教学诗意性的措施?
1.唤醒文本,寻找诗意
文本是由一个个静态的语言符号组成的,但语言符号却如同沉睡的生命体,等着读者去激发它、唤醒它。每一篇文本都犹如一个满浸着人类情感的精灵,其背后都蕴藏着民族积淀下来的丰厚的精神智慧。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语文课程的文本内容本就诗意盎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栖居着诗意;现代诗歌、精美散文、古今故事更是让人心潮澎湃和浮想联翩。作者把情感的表达隐匿在文字的深处,流淌在字里行间,强烈地感染着学生。学生学习这些文章应是一个快乐享受的阅读过程,心灵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无声无息的滋润。因此,创设唤醒文本的良好情境氛围,注重唤醒文本所沉潜的知识、沉睡的情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感受性,让灵动的且成长着的生命努力感受诗意的文学之美。
能够唤醒文本的魅力,具有诗意美的课堂不仅能够唤醒生命体验、引发情感共鸣,而且有时候还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激荡。这种情况,更多地体现在那些饱含丰富意蕴的文本当中。
比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所隐藏的深刻内涵,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而学生的阅读期待往往与阅读实际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张力,二者之间的不断博弈会使课堂教学产生一股神奇的力量,激发学生思维的震荡,在震荡中完成自我精神的建构,从而使得课堂生气勃勃、诗意盎然。这样一种精神的游走与探险,仿佛带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总是令人着迷的,对这种新鲜感受的捕捉、发现与创造的乐趣,有谁会拒绝呢?
2.唤醒诵读,表达诗意
文字是有感情的,语文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也要富有情感,富有诗意性。汉语中的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联系着一个概念和一个听觉,形象语言传达的不仅仅是表层文字上的内容,还有感情上的内容。以《海燕》文本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三个场景的变化来引领诵读,从整体上建立对文章的感知,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文本充沛的诗意之美。第一个暴风雨酝酿场景,应指导学生运用略微低沉的语气进行平静描述,保持语速适中,塑造出沉闷、压抑的环境氛围,“只有”这个词可以用重音,表现文势转折,使海燕的形象突兀而起。第二个暴风雨迫近场景,声音逐渐放高,速度稍稍加快。强化“轰响”“愤怒”“呼叫”等词语的重读,读出紧张,使人感到海燕将面临艰难复杂的形势。在暴风雨逼近的第三个场景中,声调要高昂激越,读到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亢响亮,使人感到无穷的力量和极大的号召力。有效的诵读,能让学生充分领略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情感,诗意激荡,久久不忘。
很多课文如《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乡愁》,还有古代诗歌《过零丁洋》、《满江红?小住京华》都需要结合内容,将作者的创作背景朗读出来。这样的朗读欣赏课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诗意性的氛围,还更全面地对文本进行了解读。正如朱光潜所说:“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绪气势或神韵。”在课堂上,学生或深情或激昂,或倾诉或呼告……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把一篇篇美文变成和谐的音韵,变成和煦的春风,让诗意抵达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这样的诵读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师生关系。当学生在诗意里徜徉时,语文课堂就会变成绿意葱茏、鲜花盛开的乐土。
3.唤醒情感,流淌诗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的机体中欢腾奔流的时候,才能触及人的内心世界。”教师把自己的情感融进语文教学中,挥洒在语文课堂上,以真情打动学生;而学生则以美的心态去挖掘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心灵去创造美。很多语文教师也在思考如何提高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诗意性的语言。于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让我们感受到了作家心中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孔乙己》让我们体味到了世态炎凉;《湖心亭看雪》中我们看到张岱的超凡脱俗;《敬业与乐业》让我们学会了尽责任……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形成他们纯洁的思想、淳朴的性格和高尚的人格。当语文教师总结概念的时候,可以不像数理化那样精确无疑,要尽量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情怀。当快乐的主题洋溢课堂,不禁想起“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畅达;面对深沉的主题,能领会“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感伤;当前路漫漫,就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叹息;这样诗意性的语言,渐渐地就会真正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们的心灵,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意性。
寻找情感的共鸣点,让诗意流淌于课堂,需要教师的倾情投入,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感觉和深入的思考,在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推动学生在无尽的探求中走得更远。
结束语: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诗意课堂是一种文化和文学气息特别浓厚的意藴,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我们可以看到一切成功的语文课堂都具有诗的特质。愿我们能以文本为依托,以诵读为辅助,以情感为根基,情与文交融,师与生共情 ,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打造出一片诗意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吴晓樱.传承与创新: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教学的方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1):39-41.
[2]罗燕明.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自读课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1):36-38.
[3]代金霞.统编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现状及策略探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1,31(01):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