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琛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山东青岛 266427
摘要:作为高校发展的效率性追求,一直成为社会予以普遍诟病的话题。投入成本较高但人才产出率、科研成果转化率却相对较低。高校历史发展的进程使得数次教育改革最终都未能如偿所愿,提高效率的目标仍旧收效甚微。高校作为特殊的法人存在形式,其具有组织生活的双重性特点,保守中坚持创新、混乱中把持着有序。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融合实现高校管理系统的再造,成为超越“效率困境”最为有效的实现方式,对于高校良性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性作用。
关键词:效率困境;管理系统;信息化技术;互联网+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性使用,对于高校发展所形成的“效率困境”以及解决困境的具体思路和办法,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提升办学效率、运用信息化技术改造高校管理系统、如何利用“互联网+”再造高校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化技术时代,对于高校“效率发展”进程所提出的新课题。
一、高校管理系统组织的特点
(一)高校管理组织目标的模糊性
对于高校管理组织的特点,在部分专家学者的眼中被视为“有组织的无政府”性。在此种管理模式之下,高校师生可以根据自由意志而行事,表现出目标的模糊性、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人员的流动性等特点。作为培养目标模糊性的特点,直接对高校管理有效性的实现形成阻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规模大、机构错综复杂、科研、教学与行政多部门共同架构的组织体系,使得高校在管理组织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机统一的发展规划建设目标。即使目标能够确立,各部门也会因为目标任务分配内容的不同而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最终仍旧导致管理组织目标模糊不确定的情形出现,致使学校发展出现某些停滞化状态。
(二)高校领导效用的局限性
作为高校来讲,按照职能内容的区分可以划分为机械科层组织与专业科层组织两个体系。其中,机械科层组织的人员一般为行政系统人员,工作任务内容较为重复化、常规化;作为专业科层组织来讲,工作内容更具有复杂性特点,并且重复性较低、常规化程度也较低。作为两类科层人员的特点相对比,机械科层组织人员的工作自治性比专业科层组织人员相对较低,受到常规性管理与纪律约束机制较高。例如,校长和系主任作为机械科层组织人员需要做好行政管理工作任务,但其并不能直接而有效的控制教师,权力受到较大限制。作为高校的领导与管理者所受到校内外制约与影响因素较多,在管理权限的行使过程中存在较多形式大于实质的意义,使得很多管理工作在运行过程中的利益难以有效协调,最终导致高校管理运行的效率较为低下。
(三)高校组织系统的复杂性
作为高校来讲,教学、科研与学生管理服务是工作的主要内容,相较于社会其他法人机构的组成和任务形式来讲,存在有较大的区别和多样性特点。因为高校从存在的原因、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际管理的形式来看,具有多重性因素存在、矛盾管理突出化日益严重,而且兼顾着多重社会性、教育性等使命任务。这些因素直接增强了高校组织系统的结构复杂性,使得学校在管理、运行的成本大大加重。由此可见,高校组织系统的复杂性会成为运行管理成本不断提升的主要因素,并且为了能够尽可能调和管理系统中各种元素的和谐性、满足于高校管理、教学各方的需求,高校还需要扩展管理运行规模,由此而使矛盾更加复杂化,运行成本的支出不断加速提升。
(四)高校运行成本的无上限性
近些年,国家对于高校在运行成本的投入与日俱增,高校在财政划拨资金的使用上有着较为稳定的来源,使得部分高校对财政拨款的依赖度不断提高。
高校发展追求大而全,从教育划拨用地的取得到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从师资基金的配比到生源拨款数量,高校所追求的目标即为学科门类要齐全、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但质量的产出却无法与国家的投入形成正比关系,使得高校的劳动力成本加速增长的幅度难以有效控制。此外,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高校之间也存在有竞争的社会事实,对于科研成果的渴望、招生生源的需求、精英人才化的聘请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运行成本的保证。知识体系不断朝向更加高端方向努力探索和拓展,对于研究活动的所付出的成本代价也会愈发高昂,最终导致了高校运行成本的无上限性。
二、探寻高校管理系统再造的突破口
作为高校发展的必然因素,知识分子作为人才的储备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基。作为科研创造与应用、技术成果发明与保存以及学术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教育,更加应当注重的是学术自由和自治,而不是单独强调高校管理的效率性机制。但作为实际来讲,作为社会统一发展进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高校也绝非是社会要求效率化管理和发展的制度以外的“自留地”,也应当强调效率性原则的落实与适用。高校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不能安于现状,更应当充分考虑成本的投入与实际产出之间的性价比关系,最大限度的提高办学效率。作为既存在科研和教学的专业层次机构,又存在管理、工勤与服务化机构的高校,提升效率应当是全方面而不能单独追求某一片面化效率提升为目标。伴随我国高校发展的规模化、大众化,管理部门的分层、分级、分部门的情形越发普遍,而作为管理部门效率的提升,也是为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与稳定化保证。因此,作为高校管理系统再造的突破口,应当加强大学管理系统的效率提升。
三、“互联网+”推动高校管理系统的再造,超越“效率困境”
(一)再造理念,构建联动机制效应
“观念”的再造是一切再造行动的开始。其一,对于高校领导队伍的管理理念再造,是进行高校改革至关重要的核心。领导管理队伍要具有信息化“互联网+”的思维,要懂得利用大数据对比高校间发展改革进程所产生的差异性、优劣性、成败性认知,从而更好的找到自我改革发展的重点;其二,高校不同部门要利用“互联网+”信息开展管理关系的相互协调,从系统管理的整体效益出发,形成联动机制管理效应。
(二)再造认知,加强合作共享意识
有认知才会有学习、有学习才会有发展。要在全面而深化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优化效应的作用,不可盲目的跟风也不可无所谓作为。要能够清晰判断与精准分析信息化技术对于高校发展所利用的条件和界限,注重“度”的意识;此外,高校间、部门间对于“互联网+”信息化的共享意识应当强化培养,形成可利用数据之间的交换,推动利益共同发展,形成高效率发展的目标。
(三)再造队伍,加强专业知识技术培训
高校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培养和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要摆脱人才培养架构不合理的体系,加强对于专业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专业知识技术的培训,在不断强化现有人才培养的同时也积极吸引外来人才的招募,形成技术型人才与管理型人才为复合型、应用型队伍的再造。
四、总结
作为高校来讲,较之于社会普通型法人机构有着更加复杂性的管理系统。多种因素的综合使得高校的管理一直难以有效摆脱“效率困境”的状态。作为“互联网+”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高校管理系统有了更多信息化、智慧化的元素,从而也使得高校管理工作与业务性工作有了更多予以相互融合的机会,并促进高校管理系统再造、超越“效率困境”的可能。因此,面对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精准化管理系统”,不断加强与推进现代化教育进程改革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林建华.校长观点:大学的改革与未来[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8
[2]尚俊杰.未来学校建设的三层境界[J].基础教育课程,2014(23)73-76
[3]张有量,尚俊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再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39-45
作者简介:李琛(1986-),女,硕士研究生,任职于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高校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