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育生
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215011
摘要:议题式教学已经成为当今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标配”,涉及到众多的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学改革的方向及成效,特别是关系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我们需要对此有要全面和清醒的认识。深入反思当前议题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学生放在最中央,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路径、创设冲突情境、释放生命活力、应当是议题式教学持续保持生命力之所在。
关键词:温度 维度 生命力
议题式教学已经成为当今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标配”。由于议题式教学涉及到众多的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学改革的方向及成效,特别是关系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我们需要对此有全面和清醒的认识。本文结合一节《文化创新的途径》公开课,谈谈议题式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一、议题式教学需要体悟生命的温度
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所有的教学改革举措指向的都是“人”:成长中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充满着可能性的人……。
有老师会说了,课堂教学我已经非常有“温度”,特别注重学生了。是的,许多时候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老师真的会精心备课,会展现自认为最好的教学形态。
就以此公开课《文化创新的途径》为例,教师面带微笑、落落大方、谈吐得体,精心编制了教学议题:苏州园林的发展历程。一段苏州园林的历史分析完后,老师呈现提示性明显的情境并带出议题:“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独特的园林退隐文化?”学生回答: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老师在表扬同学们后,继续呈现提示性明显的情境并带出议题:“沧浪亭版《浮生六记》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为什么?”学生回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接着教师继续呈现议题:“为什么苏博能享誉世界,吸引众多国外游客前往?”同学们回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最后教师总结构建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练习强化。
思想政治新课标强调“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但是“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这两个对子中的前者与后者的地位不是均衡的,更不是在惯性思维下的偏重前者忽略后者的旧课程运行模式。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集。有效的议题式教学应将“人”摆在课堂的最中央,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出发,用学科逻辑支撑实践逻辑、用理论知识回应生活关切,帮助学生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打开思维、提升能力、温暖情怀、澄清价值、端正态度,成就自身。
知易行难。
在课堂教学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学业测试更多的是考察学科具体知识的运用,没有必要去关注“生命”;关注“生命”需要克服重重障碍:课堂的生命气息散发、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学生的问题讨论策略、议题的讨论价值拓展、知识的重组建构生成……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推敲评估、每一处情境都需要私人定制、每一节课堂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而这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那样:政治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议题式教学需要教师发自内心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温度”来呵护和温暖生命。
二、议题式教学需要感受生命的深度
“温度”强调的是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内驱力,“深度”关注的是学生成长的空间建构。议题式教学聚焦学科核心问题,以学科概念的构建与学生亲历体验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的起点,需要引领学生在解释与认证、预测与选择和辨析与评价中感受生命的深度。
政治教师敢于直面当前社会思想文化繁杂性的现实,主动承担起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任,强化辨析,引导学生选择积极价值生成的学习路径。以此公开课为例,整个课堂老师主要是围绕文化创新的三个主要途径进行“为什么”的议题式教学的,教师在这过程中穿插了一个辨析题:“观点一:传统园林与现代社会相去甚远,所以传统园林没有存在的必要;观点二:苏州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融汇了自然情趣和文化精神,没有必要借鉴西方的建筑。”这一辨析题貌似引领学生进行价值辨析,但实际上此类“大是大非”型的简单辨析题对于已经熟练一分为二看问题的高中生的思维没有任何刺激和辩论的价值。
本课教学内容中涉及许多亟需价值澄清的辨析点。政治教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批判与继承、创新与守成、改革与开放等关系。教师更要在明晰学生思想状态的基础上敢于亮明自身的价值立场:在“如何看待当前男性气质”的议题中谈自身对“娘炮现象”的忧虑,表达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在“李子柒走红现象分析”的议题展开中谈自身对“优秀传统”的眷恋,阐释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认识;在“今年圣诞怎么了”的议题中谈自身对“民族节日”回归的欣喜,传递文化自信的力量等等。教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成长的高度。
就本课而言,关于文化创新的案例比比皆是:从永和九年的那场醉到网红故宫;从大街小巷传唱“我和我的祖国”到李子柒视频热播;从校园运动会上班级才艺展到各班班级LOGO的设计,包括公开课上教师所使用的苏州园林的发展历程等等,但这些都是“表面”。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情境设置、议题呈现、活动创生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浸润在情境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逻辑、情感响应、价值判断、价值冲突,也就是为学生提供最为宽广的“思维面、情感态度价值观面”?教学实践表明,情境的学生关切度、情感的学生燃起度、态度的学生争议度、思维的学生活跃度是议题式教学中核心议题设计的四个主要考虑的指标。从这个角度来评估议题的价值的话,“李子柒走红”要高于“苏州园林的发展”,更高于书本议题。当教师将抽象的学生具体化为社会变革背景中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用心感受和触碰他们内心深处涌动的关注、渴望和激情时,学生才能面对大海,仰望星空,坚守内心。教师的格局成就学生的格局。